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0日 13:58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177
境内渔民奉为神明的主要有龙王、海神娘娘,还有鲸鱼、海龟等水生动物。
龙王是渔家最普遍崇信的海神。因其“统领水族”,故祈盼海上丰收必拜龙王。境内沿海渔村、港湾、孤岛大都有龙王庙,多为一间石墙瓦顶或草顶的小庙。明末建于刘公岛的龙王庙规模最大,有前后殿和东西厢,庙前有戏楼。海神娘娘(南方称“妈祖”)历来被奉为海上安全的保护神。供奉海神娘娘的庙叫“天后宫”,俗称“娘娘庙”。境内石岛、俚岛、张家埠、苏山岛、威海卫、乳山口等都有娘娘庙。原为商船祭祀,后近海人也参与祭祀,请愿还愿。渔汛过后,渔民集资演戏酬谢神庥,人神同乐。娘娘庙均为前后两殿或前殿后楼,建筑气势宏伟。前为供奉神像的大殿,后为娘娘寝殿或寝楼。旧时石岛等地的娘娘庙每天有专人负责为娘娘打洗脸水、洒扫寝室、叠放被褥、敬茶焚香。
原址位于今实验中学大门东侧的威海卫天后宫,每逢初一、十五均香客云集(1910 年前)
鲸鱼据传是龙王的保驾大臣,海上作业遇见鲸鱼群谓之“过龙兵”。海鳖,渔民称“老人家”“老帅”“老爷子”,据说善于变化,能给人以福祉。渔民对这些生物亦是敬畏有加,不敢得罪。每见鲸鱼出现,渔人以为是海龙王派来的赶鱼郎,龙王庙里也有其塑像,渔家对其无不顶礼膜拜。
另外,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两次东巡到成山的秦始皇、清代剿灭海贼的滕将军、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的邓世昌等,也被渔民当作海神供奉。
海神祭祀,有春季渔汛开始时的祭海、节日庙会祭祀和海上作业中的祭祀三种。
春季祭海,一般于谷雨前后举行。以祭龙王、海神娘娘为主,地点在龙王庙、天后宫。荣成成山、龙须一带则祭秦始皇。离庙远的渔民,也有在海滩上焚香烧纸、摆供祭拜的。
节日祭祀,多在春节期间举行。每大年初一早晨,渔民要先到龙王庙焚香纸拜祭,然后才回家给长辈磕头,也有初一“请”海神娘娘回家过年的。
与海神信仰有关的庙会,多以这些神的生日为会期,开展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据说龙王六月十三生日,故境内龙王庙会多在这天举行。海神娘娘三月二十三生日,时值谷雨节前后,故娘娘庙会多在谷雨节举行,与春季祭海合二为一。
向渔船搬运网具(20世纪20年代)
海上作业中的祭祀则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进行。渔船突遇风暴等险情时,全船人要焚香跪求娘娘搭救。据传海神娘娘会送一盏灯,以挂在桅杆的不同位置,昭示船向不同方向航行的安危凶险,俗谓之“娘娘送灯”。在渔船作业或航行中遇到“过龙兵”的鲸群,要避让,焚香纸并向海中倾倒大米、馒头,为龙兵“添粮草”。海鳖则严禁捕捞,渔船下锚时为防伤及海鳖,总要高叫一声“给——锚——啦!”稍停片刻后再将铁锚抛入海中。遇见海鳖时,则要焚香祷告,祈求保佑。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渔业生产工具、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海上作业本身风险仍在,所以自古形成的俗规、禁忌和祭祀习俗,仍被渔家遵循和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