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7日 12:55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山蚕在野外柞林中放养(南北朝时便有柞蚕之名),是我国仅次于桑蚕的第二大经济蚕种。近代以来,随着柞蚕丝和柞丝织品的大量出口,柞蚕放养和柞丝绸织造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产业。柞蚕的起源地,就是我们脚下的胶东半岛,其源头就在今威海境内以昆嵛山为中心的半岛东部山区(包括烟台牟平区等地在内)。
柞蚕放养由来已久
胶东半岛东部多山岚,山野林间野生山蚕自古有之,古代山民利用野蚕丝历史极为久远。《尚书·禹贡》列天下贡赋,即有“莱夷作牧,厥匪檿丝”的记载。莱夷为远古胶东土著居民,檿丝即山蚕丝。《禹贡》苏氏注:“惟东莱为有此丝,以之为缯,其坚韧异常,莱人谓之山茧。”可见远在三四千年前的夏代,莱夷先民就以当地特产的山蚕丝作为贡赋,他们采集利用山蚕茧,已具一定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
《禹贡》中的檿,《史记》作酓,近现代人或以为檿即柞。但《诗经》等古代典籍中常檿、柞互见,似并非同一树种。古人则以蚕食其叶而被以桑名,《周礼·考工记·弓人》称其为“檿桑”。唐代颜师古《禹贡》注则谓“檿,山桑也”。后世多采颜说,认为山桑即是檿桑。
其实,山桑是比檿桑更为广义的概念。因为野生山蚕食性极杂,胶东山林中的柞、樗、荆、枳、椒、桐、楮等树木叶子几乎无所不食。按《说文》“蚕食叶为桑”之义,凡山蚕所食即为山桑,则胶东山林中可称为山桑者极多,所以山桑应为山蚕所食各种树叶之统称。
西周至春秋时期,胶东半岛山蚕丝的采集利用不仅规模更大,而且当地莱夷人已经掌握了较高的山蚕丝纺织和染色工艺。据《管子·轻重丁》记载,莱夷人擅长蚕丝染色,当地出产的山蚕丝染织品很多,所以价格很便宜,紫色的绢和各种彩色的丝绦,都是一纯只值一锱金子。而输往周地,则价值十斤黄金。差价悬殊,足见胶东山蚕丝染织业的发达和产品之精美。
以食柞树叶为生的柞蚕
西晋崔豹《古今注》记载: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成茧……收得万余石,民以为蚕絮。东牟山,即今文登、乳山、牟平交界地带之昆嵛山。其山方圆百里,余脉遍布东部半岛。山中林木茂密,主峰泰礡顶海拔923米,号称胶东屋脊。仅昆嵛山区就产茧万余石,数量之巨,恐非仅靠采集野生蚕茧所能达到,表明西汉末年今威海境内的山蚕业已开始进入人工孵化放养的萌芽阶段。
随着人工放养技术的日臻成熟,至东汉时,官方开始推广柞蚕生产。《宋书·符瑞志》记载:“汉光武建武初,野茧、谷充给百姓,其后耕、蚕稍广。”发放的种茧虽仍称野茧,但既然用作种茧推广,肯定不是那种原始的茧小丝薄的野蚕茧,只能是人工培育的优良柞茧。而发放茧种,说明柞蚕放养已完全由人工控制且已引起国家的重视。
西晋时,人工放养柞蚕遍及半岛山区,柞茧已取代野生小山茧,成为山民织绸的主要原料。《晋书》称太康七年(公元286年)东莱郡山蚕遍野,“土人缫丝织之,名曰山绸”。可见“山绸”之名,亦源起半岛东部地区,沿用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汉晋以后,人工放养柞蚕技术已遍及山东各地山区,自南北朝始,又由山东逐渐传到外省。山东省以外有柞蚕,首见于南北朝时《宋书》关于安徽宣城柞茧丰收的记载。其后浙江、陕西、河北、河南、湖北、辽宁、广西等地的柞茧,又陆续见于唐、宋、金、元各代史载。
至明清时期,柞蚕生产已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区,逐渐形成辽宁、山东、河南、贵州四大蚕区。
明清时期,在柞蚕的故乡胶东半岛东部地区,柞蚕生产不仅规模更大,放养技术也不断改进提高。据孙祚民《山东通史》引清代孙仲亶《山蚕辑略》记载,当时登州府所辖今文登、乳山、牟平、栖霞及威海卫等地山区农民“均以养蚕为业,种柞为本,依此山茧,以为养生之源”。乳山北部山区,蚕户占总农户半数以上。文登、威海卫等地,凡有柞之山皆为蚕场。文登东北部山区蚕户培育的优良品种,被省内青、沂、栖、莱各大蚕区大量引进“贩者用纸包之,后即装麻袋,贩运于青、沂间,获利甚厚”。
明清时期,柞丝织山绸成为半岛乡村最重要的家庭副业。“纺绩织纴之具,踵事而增,功埒桑麻。”清乾隆《威海卫志》卷四《食货》记载,当地虽亦间有棉、麻、葛布纺织,但产量远不及山绸。故农户、山民衣被之源,率以“山绸为最”。清光绪《登州府志》记载,清代半岛地区柞绸除自织自用外,“勤有余,亦间鬻于城市”。清光绪《文登县志》卷十三《土产》记载,更有大量柞茧,柞丝源源输往山东西部各地。“每年季秋茧熟,西商挟重赀,赁屋缫丝,席卷而去。”
正棋山是胶东柞茧重点产区之一,20世纪20年代山脚之张家山村曾年收茧量高达13万斤(2020年)
西部一些不出茧地区,由此兴起了一些专事织作的丝织中心。如乾隆年《淄川县志》卷一《舆地志·物产》记载,当地人多事织柞绸,“然茧不产于淄,而织于淄”。清道光《济南府志》卷十三《风俗物产》记载,本府长山县(周村)“俗多务织作,善积山茧。茧非本邑所出,而业之者颇多,男妇皆能为之”。清光绪《登州府志》卷六《风俗》又记,当时这些专事织作的地区,利用胶东等地大量柞茧、柞丝所织之绸,“细致而光润,名曰茧缎,南走姑苏,北达辽燕,通都大邑,四处贩卖”,使山东山绸风行于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