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上展厅>威海老风俗
老威海街上的店铺(一)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 16:01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老威海地方,自古为南北海运之要津,刘公岛前和威海湾西岸沿海各口,是天然避风良港。自元代海运兴起,南来商船往直沽、辽东者,过成山头西行必于此停泊,常达百艘之多。境内商业活动由是兴起,明代设卫后更趋活跃,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其时商业活动比较集中的卫城内和卫城外商埠区,有民族工商业58个行业,店铺千余家。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威海卫后,包括工商业在内的各行各业,惨遭日军摧残,大批商铺被迫歇业倒闭。到1945年威海卫解放时,尚存各类店铺只剩下几百家。

主营蚕丝生意的义盛栈店面(20世纪初)

旧时的店铺,境内俗称都叫“买卖家”“开买卖的”“做(方言发音zou)买卖的”“做生意的”。又因凡店铺都有店名,俗称“字号”,故人们也习惯称店铺叫“字号”。如有人开了一家店铺,习惯的说法就是某某人“开了一家字号”。不过要是单说“店”或“铺”,则是有所区别的。通常是把营业面积大、货物齐全的“买卖家”称为“店”或“店铺”,营业面积小的则只叫“铺”“铺子”或“小铺”。

店铺用于对外开展贸易活动的场所都是临街的房子,也叫“门面房”“门市房”“铺面房”。简称“门面儿”“铺面儿”“店面儿”,也叫“门市”(“门市”方言发轻声)。大店或店铺,门面房后面都有较大的后院,大的或有两进甚至三进后院。后院里盖有厢房,倒房等,用作储存货物的仓库、住店伙计的宿舍和厨房等。也有的“东家”平日就住在自己的店铺的后院里。有些大店铺后院还有装修比较讲究的专用于招待客商洽谈生意的客厅。也有些店铺,如专卖银器的银铺,铺面出售的都是自己生产的各种银器,后院就是生产制作这些商品的作坊,是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前店后坊”式经营模式。而称作“铺子”或“小铺”的门面小且简陋,多是只有一两间门面房。

每家店铺都有自己的店名或铺名,也就是威海民间俗称的“字号”。新开一处店铺要请人取个店名,通常的说法就是“起个字号”。为求得买卖兴隆、财源广进,也为了标榜践行见利思义、仁爱济世的商德以取信于顾客,旧时境内店铺字号,多选用吉、祥、泰、昌、和、顺、兴、增、盛、裕、丰、成、永、恒、仁、德、义、聚、信等字组合而成,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卫城内外店名字号有:吉成和、祥和永、永丰泰、同庆顺、同增盛,丰昌隆、和兴成、恒发祥、恒盛和、恒聚盛、仁盛德、裕泰、义和兴、和丰义、聚顺德、德成信、益昌信,等等。

这些用有限的几个字巧妙组合的店名字号,可谓是五花八门,似无规律可循。但就不同行业而言,同业各店家的字号命名,还是有其共同的特点和特色的。例如:餐饮业各饭店、饭馆的字号,几乎都必用“居”或“园”字。当时比较有名的有:和顺居、永顺居、长顺居、金和居、源顺居、源盛居、增盛居、新海居,以及饮和园、德和园、安乐园、洪乐园、聚成园等。经营场所为楼房的饭馆,其字号则无一例外地都冠以“楼”字,如老威海人都熟知的庆和楼、中华楼、东盛楼等。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