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7日 08:41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进了门脸儿,就是店家开展销售经营活动的铺面。大的店铺,铺面宽畅、布置讲究。进了店,迎门的一面墙设一个几乎与几间房等长、与墙等高的大货架,用以陈列店内出售的各种商品;货架与进店的顾客之间,有一厚重木板做的长条木柜隔开,称“柜台”“栏柜”。负责售卖货物的店员,站在货架与柜台之间,将顾客要买的货物从货架上取下,放在柜台上让顾客挑选。因此,旧时在店内售货的工作就叫“站柜台”或“站栏柜”,专事售货工作的店员称“站柜台的”“站栏柜的”。20世纪50年代威海供销合作社成立,城乡旧式店铺由供销社下设的供销店和零售点所代替,供销系统的销售员工也改称“售货员”了,但民间仍习惯称其为“站柜台的”,这一叫法直到80年代初才逐渐消失。
码头街上的店铺(20世纪30年代)
站柜台销货,是店铺最主要的销售经营方式,但“站柜台的”却只是店里雇佣的“伙计”,在店内的地位近乎是最低的。而店铺的主人,也就是店铺的所有者是有钱出资开店的人,称“东家”。东家一般都是聘用一位会做生意、懂得经营管理的人为“经理”,全面掌管店铺事务,俗称“掌柜的”。店里柜台内侧的一角还设有一张账桌,雇一名专管账目的会计,称“账桌先生”“账房先生”,也简称“账房”。除此而外其余的店员统称“伙计”。新招进的新伙计,则称“学徒”“学生意的”,至少三年学徒期满才出徒,也称“满徒”。学徒期间必须晚睡早起,店内扫地、挑水、搬运货物,乃至送茶端饭伺候掌柜的和账桌先生等一切杂役,几乎全都是“学徒”承担。
店铺门前生意人(20世纪初)
已满徒的伙计,也各有分工。有站柜台内售货的;有在柜台外“瞭高的”,也就是接待和迎送进店顾客并充当导购的;有“跑外柜”的,即外出负责联系生意采办货物的;有跑街送货并负责定期去赊账客户家结账的。清末英国强行租占威海卫后常有大批外国舰船和商船停泊威海湾,有些店铺瞅到商机,派伙计每天摇着舢舨载上货物,傍上甚至登上这些外来军船、商船销售货物,当时称威海湾独有的这种销售方式叫“傍船”。
开买卖做生意,无论买还是卖,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货币资金,也就是钱。旧时可以流通的货币种类较多,20世纪30年代前,买卖交易使用的有银子、铜钱、制钱(明清两代由朝廷铸造的铜钱)以及银元等。银子以分量论,称量银子用的是一种很小的带秤盘的杆秤(戥子),称量范围最大到两、最小到厘甚至毫。分割银块则有专用的“银剪”。但一般百姓有银子可用的很少,多用铜钱、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