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上展厅>威海老风俗
老威海街上的店铺(二)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15:52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旧时的酒店、酒铺与现今酒店不同。现今所谓的酒店、大酒店其实就是宾馆、饭店,而旧时的酒店主要只是卖酒而已,人们俗称为“酒铺”,卖烧酒的就叫“烧酒铺子”。各酒铺的字号,也好像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一样,几乎都有个“泉”字。旧时威海街上最有名的酒店就是“广海泉”,另外还有振海泉、金海泉、正泉居等。医药行业的店铺俗称“药房”“药铺”。其中的中药房的字号,几乎都以某某“堂”称之,如生生堂、仁生堂、好生堂、济生堂、寅回堂、仁寿堂、滋生堂等。至于旅店业,则大概因为威海人都习惯称提供食宿服务的旅店、旅馆叫“客栈”,外出住店叫“住客栈”。所以各家旅店的字号也就都必用“栈”字,如庆和栈、广俫栈、中和栈、天和栈、源和栈、汇安栈、蚨来栈、恒聚栈等。

不过,虽然旅店的字号皆用“栈”字,但却并非凡有“栈”字的,就都是旅店。如:叫“协和栈”的是一家绸缎庄,“义盛栈”是经营生丝的,“裕庆栈”是经营土产的,“益成栈”则是一家渔行。另外,有些商家储存和屯集货物的场所也称“栈”,如,位于鲸园的制作和经销酱菜糕点的“源兴东”商号,在东门外以南就有“源兴东南栈”用为储货之所。

各店铺命名用字,也并非都只局限于上述那些字样的组合。在五花八门的店名字号中,也不乏另辟蹊径、别出心裁、追求风韵典雅者。如城里的“锦江春”饭馆、“稻香村”糕点食品店、“海香村”酱菜店、“松竹斋”印刷兼图书文具店、“洞庭春”澡堂子等。

聚成园饭馆门前(20世纪30年代)

店名字号,都制作成匾额,悬挂临街铺面房门首,俗谓之“门头”。铺面房朝向大街的大门,俗称“门脸儿”,是店家传递给顾客第一印象的地方。为吸引顾客,各店铺都很注重门脸的装饰设计,特别是标示店名的匾额都力求醒目、显眼、耐看,不仅制作讲究,匾上的字号也都请一方之中比较著名的书法家题写。另外,因清末期威海卫被英国强行租占,来威海卫的外国人很多。为适应对外经营的需要,老威海街上的各种中外商铺的门头、招牌都是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

除匾额外,门脸儿两侧还必挂对联及招幌、招牌。对联的内容因行业不同而各异,但都力求既富于文采,又能体现本行业和本店的特色,读来能给人以引人入胜之感。如药店联有“但愿世间人无病,不怕架上药生尘”,澡堂联有“石池春暖人宜浴,水阁冬温客更多”,粮食店有“米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饭店、饭馆有“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经营绸缎布匹兼营日用小杂货的则常见“绫罗绸缎丝锦棉麻货真价实,针头线脑修妆日用童叟无欺”之类的对联。

店铺门脸处悬挂或竖立的招幌和招牌,也统称“店招”,是旧时店家招徕顾客的“商业广告”,主要用来标示和宣传店内经营商品的类别、种类、特色、服务项目、服务承诺等。招幌也俗称“幌子”。有悬挂文字招幌的,最常见的如酒店、酒铺挂一面写个大“酒”字的酒旗(俗称“酒幌子”)等。而更多的是于门前悬挂实物或实物模型为招幌的。如鞋店有挂出一双或一只鞋的,也有挂用木头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大鞋模型的。修车铺子多在路旁,则于门脸墙上或门前路旁树一木桩悬挂一只车圈,胶皮轮胎出现后则多是挂一条车轮外胎。刀剪店则多挂一把大剪刀模型。也有以很抽象的特殊标识为幌子的,如理发店于门脸两旁墙角处从上到下绘上红蓝相间的线条。而饭馆挂的则是上系红绸布、下饰缀穗的罗圈,而且还以罗圈的多少标示饭馆的档次高低。挂单个罗圈的只提供便饭、小吃,挂双罗圈的表示可提供各种炒菜,挂四个罗圈的就是可包酒席的高档饭馆了。而招牌(牌字方言发轻声)则属文字广告类。招牌上的文字内容,或标榜店内货物齐全、质量上乘,或夸耀商品进货来源正宗地道、货真价实,或许以周到服务、送货上门,或承诺物美价廉、经济实惠、诚信交易、童叟无欺,等等。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