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上展厅>威海老风俗
早年的柞蚕放养与柞丝纺织(三)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30日 15:35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由山东传到外地的柞蚕,在许多省区都曾因战乱、灾荒、瘟疫、蚕病及放养技术等原因而中断。近现代以来,大多数省的柞蚕都是从山东重新引进的。惟柞蚕起源地的胶东半岛东部山区,因放养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日益成熟,柞蚕业自汉晋到近现代一直相沿不衰。但自古以来,放养柞蚕的技术都是在蚕农间手口相授而代代传承,很少见于文字记载。胶东各地历代方志虽都记有山蚕、山绸,却并未涉及放养技术。只有光绪本《文登县志》,较详细记载了柞蚕的放养过程,关于放养技术则过于简略。直到清末民初,文登人张鹤经的《山蚕浅说》,才详细记载了柞蚕传统放养技术。

张鹤经出身于文登养蚕世家,本人读过私塾,清末民初曾充任文登永乐山小学教员。其“实施养蚕,垂四十年”,曾对半岛东部各山区蚕场有长期深入的考察,探访各地蚕农千百年来积累的放蚕经验,结合自身四十年养蚕实践,“以研究所得,笔之于书,名曰《山蚕浅说》”。1913年,书稿存入文登县政府视学所,成为后来全县各蚕丝学校的教学参考。1933年,始由文登县政府第五科(教育科)刊印出版。

民间织布前道工序——刷浆(清末)

《山蚕浅说》“仿照教科书编辑条分缕析”,使传统养蚕技术“一目了然”。更可贵的是,著者还从本地的地理、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及柞蚕生理特性、生活习性等方面,深入论述了当时已成熟的养蚕方法的科学合理性。举其大略如下:

关于柞种之选择,《山蚕浅说》指出,胶东山区惟尖叶柞(麻栎)最宜蚕。但因各地各山之“质性”及地之“色性”不同,所生之柞壮弱、性味不同,故放蚕必选各地各山最宜之种类。昆嵛山及文登、荣成、乳山南部地沃林茂,皆深大之柞,宜放养大种类,以蚕大茧亦大、出丝最多之客岭庄最宜;文登北境、威海卫正棋山等半岛北部山区,多浅小丛生之柞,宜放小种类,以蚕茧皆短小,但紧促结实之艾山庄最宜。故“深大之柞不可下小种类,浅小之柞不可下大种类,一反其序,立见其弊”。

关于茧种之选择,《山蚕浅说》指出,留茧种不可用“硕大且肥”者。何处所产之茧宜作种茧,必视地之壮弱。壮地之柞,条畅叶密,“其蚕硕大且肥,但生机发泄太尽,若留仔种,则下季之蚕疲弱无力,且变症亦多”。惟白砂地、黄砂而显白石之地及砂砾地之柞,“虽条浅叶薄,而味甜汁粘,蚕必紧促结实,生机内蓄,最宜留仔种”。

关于放养方法之选择,《山蚕浅说》指出,“春、秋之蚕,质性不同”,春蚕“柔而性弱,处处赖人扶持。其食叶必自上而下,非嫩叶不食。故须勤挪蚕,换食新柞叶,愈换柞其茧愈厚”。而秋蚕,“质壮而性强,除物害外,赖人扶持之力有限,初生之蚕,虽老叶亦能食。其食叶必自下而上,柞叶足够其食,则不须勤挪蚕,愈换柞其茧愈薄”。故“春秋之蚕,不可同一养法”。

书中所记春蚕放养技术,主要有:春蚕暖种及出蛾拣蛾(把蛾)之法、慎养子出蚕与天时及柞叶嫩老相宜之法、春蚕养苗换墩及撒蚕之时令之法、春蚕将绣入场之法、摘春茧及置春茧之法、除春蚕害鸟之法。

1956年在崖子建立的国营乳山经纶丝绸厂

书中所记秋蚕放养技术,主要有:拣秋蚕种及出蛾拴蛾之法、下秋蚕苗(破蚕)之法、除秋蚕害虫之法、查秋蚕初眠二眠三眠四眠(俗曰大眠)有无病害之法、秋蚕将绣入场之法、摘晒秋茧之法等。凡放养过程及各项技术,无不详备,细微之处,述之尤详。

《山蚕浅说》还纠正了历代关于槲可饲蚕的误说。在众多关于柞蚕的记载中,屡见称柞林为槲林,柞丝绸为槲丝、槲绸。但在柞蚕起源地的胶东半岛,世世代代的蚕农皆知槲不宜饲蚕。作者明确指出:柞有多种,槲只有一种,以牟平较多。胶东山区惟尖叶柞(麻栎)最宜蚕,平面柞、灰面柞次之,槲与白里柞皆甚不宜蚕。所谓槲蚕、槲丝之说,盖出自非真知柞蚕者所记,因其柞、槲不分而以讹传讹所致。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