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1日 08:44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农村社会的稳定繁荣。国家档案局与农业农村部于2025年1月24日联合印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档案管理办法》(农政改发〔2025〕1号,以下简称《办法》)。作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以下简称“延包”)工作的重要配套制度,《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延包档案管理工作迈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新阶段,为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档案支撑。
制度出台的时代意义
自2020年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组织推进延包试点工作,试点范围从个别村组逐步拓展至整村、整乡镇、整县乃至整省。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二轮延包合同到期的农户数量持续攀升,预计2026-2028年将进入延包高峰期,《办法》在高峰期前适时出台,既是对农村土地改革进程的精准呼应,更是制度供给的未雨绸缪,为基层预留了充足的政策消化与实施准备窗口期。
延包档案作为土地延包工作的历史记录,是确认承包关系的原始凭证和延续土地承包制度的真实见证,也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有力工具。其来源广泛、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规范。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在延包档案管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出现的问题,为《办法》制定提供了实践依据。《办法》的出台填补了延包档案管理的制度空白,标志着我国延包档案管理进入全生命周期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
制定过程
1.机制建立与部门协同
2020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建立了由农业农村部、中央农办、司法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档案局、全国妇联等7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延包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档案局作为延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积极履行职责,与其他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共同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这一国家层级联席机制的建立,为《办法》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组织机制保障。
2.深入调研与问题梳理
为做好延包档案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2023年2-5月,国家档案局组织人员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线上调研,向全国29个省级档案主管部门了解试点工作及试点档案工作开展情况;第二阶段实地调研,选择地域代表性强、档案工作比较典型的4个省份(吉林、湖南、四川、陕西),共走访11个县级档案馆、6个县级农业农村局(农经站)、17个乡镇、28个村,开展座谈11次。
3.专家研讨与初稿形成
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年初,国家档案局会同农业农村部赴吉林延吉、四川什邡组织专家研讨、实地考察等,深入了解延包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形成了《办法(征求意见稿)》,确保了《办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征求意见与反复完善
2024年7月,国家档案局、农业农村部在各自行业系统征求《办法》修改意见建议。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吸收各方建议和经验,对《办法(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多次讨论协商和修改完善,使得《办法》更加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5.正式印发与制度确立
经过多轮修改完善,2025年1月24日,农业农村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办法》并正式施行。《办法》的正式出台,标志着延包档案管理工作有了明确的制度依据和规范标准,将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档案部门开展延包档案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核心内容
《办法》作为延包试点工作的重要配套制度,其核心内容从要素保障、协同管理到流程规范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构建起延包档案管理的制度框架,为基层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与坚实支撑。
1.构建全要素保障体系
围绕延包档案管理的关键要素,构建起全要素保障体系。确立“统一领导、分级实施、分类管理、集中保管”的管理原则,建立“四同步”工作机制,将档案管理嵌入延包工作全周期。特别明确对经费保障,要求档案工作经费纳入延包工作经费预算,重点支持档案收集整理、数字化加工等核心环节,破解基层经费不足难题,形成制度与经费相结合的保障体系。
2.建立协同化管理机制
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立体化管理网络。纵向明确不同层级主体责任,形成层级分明的责任链条;横向厘清农业农村部门与档案部门职能边界,建立业务部门主抓流程、档案部门强化指导、综合档案馆负责收管存用的协同机制。通过明确延包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身份,实现跨部门政策衔接,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协同治理格局。
3.明确全流程标准规范
系统构建覆盖档案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规范文件材料形成质量,建立“综合管理类”“合同管理类”“特殊载体类”分类标准;继续采用“一户一档”整理方式,对涉及农户身份信息、承包合同等文件材料按户建档;严格移交要求,经协商同意可提前移交。配套制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形成从收集、整理到移交、保管的全链条操作规范,为基层提供说明书式工作指引。
4.制定多维度信息化要求
明确延包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与思路,提出延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求,规范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全流程管理,明确电子档案效力,对档案数字化工作及安全管理提出清晰要求,还提出推动延包档案数字资源跨地域、跨部门共享,提升利用服务能力。
实践导向
《办法》坚持实践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聚焦规范管理、减负赋能等基层工作难点,通过制度设计与流程优化,重点从5个方面形成解决方案:
1.简化保管要求,为基层减负增效
针对延包工作阶段性特征,《办法》对保管场所、设施设备仅提出必要要求,并明确村级档案原则上自行保管,不具备保管条件的可由乡(镇)代管。这一弹性化管理机制,既破解基层硬件投入压力,又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引导基层将有限资源集中于档案内容质量把控与核心业务实施。
2.厘清归档内容,避免“过度留痕”
在档案收集方面,《办法》明确不同层级延包文件材料归档内容,为基层提供精准操作指引,在确保“应归尽归,应收尽收”的前提下,助力基层破解“过度留痕”难题,使档案收集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3.采用“一户一档”,保持工作延续性
保持土地承包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与延续性至关重要。《办法》延续确权档案“一户一档”整理方式,对涉及农户身份信息和承包合同等关键材料以户为单位精准建档,确保每户承包关系的完整性和可溯性,为农户土地权益提供坚实保障,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4.明确归属流向,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为助力基层治理,《办法》依据各层级不同职能,明确县、乡、村三级档案归属流向,为基层提供清晰操作指引的同时,留存各层级工作记录,为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目标提供档案依据,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5.倡导县域统筹,推进集约化建设
为提升档案数字化的整体效益和质量,《办法》提出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档案部门统筹开展延包档案数字化,避免乡村分散实施导致的资源浪费和质量问题,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为延包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做好《办法》实施的后半篇文章
1.加大政策宣传培训
一是加强政策解读。通过编印典型案例、政策问答等解读材料,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媒体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系统阐释《办法》的核心要义与操作规范,帮助基层干部准确把握政策内涵、熟悉业务流程。二是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指导。重点强化文件材料收集分类、整理归档、移交保管等实操技能,切实提升基层档案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
2.推动制度配套衔接
一是指导地方细化实施方案。支持省级档案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办法》实施细则等配套制度,确保政策要求与地方实践有效衔接。二是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挖掘具有典型性、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形成“标准流程+特色实践”模式,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
3.分阶段推进目标任务
2025年作为制度宣贯启动年,重点完成政策解读培训、确权档案移交进馆等工作,为延包高峰期做好前期准备;2026-2028年进入延包工作高峰期,着重保障入户调查、合同签订等关键环节文件材料的形成与收集,推进延包档案整理、归档与验收;2029年起,各地将陆续进入档案移交期,需确保档案规范有序移交与安全保管。与此同时,密切关注工作推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应对、妥善处理。
作为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配套支撑,《办法》的全面实施,既是落实党中央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战略的制度保障,也是档案治理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的创新突破。随着《办法》的深入推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持续转化,延包档案工作将切实发挥存凭留史、治理依据、发展资源等多重价值,在维护农民权益、赋能基层治理、激活土地要素等方面形成长效作用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档案动能。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