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上展厅>威海老风俗
人情往来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3日 14:07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人际关系和睦、社会群体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一向追求的理想社会境界,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教化治民,以求天下长治久安所大力倡导的良风美俗。《明史·太祖本纪》载: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谕户部,编民百户为里,婚姻、死丧、疾病、患难,里中富者助财,贫者助力,春秋耕获,通力合作,以教民睦”。

清乾隆《威海卫志》记载,威海虽“地僻山海”,但自古“俗朴民淳”“允称仁厚”。睦邻里、重人情,是自古以来境内民间世代传承的风尚习俗。邻里间的人情往来,涉及各种庆、吊大事中的互帮互助和日常生活中的礼尚往来等。

在境内农村,无论谁家娶媳妇、嫁闺女,都会被邻里甚至全村人视为共同的大事,必来全力相助。除送鸡蛋、麦面外,还送“喜酒钱”名曰“凑份子”(也叫“看喜”“随礼”,文登有些地方则叫“上份子”)。婚嫁之日,喜主也必请邻居喝喜酒以示感谢。结婚需要缝被褥、蒸饽饽、烙抓果喜饼等,也多靠邻里帮忙。许多人家婚礼用的饽饽、抓果等,就是众街坊邻居分别在自己家中做好送到喜主家的。

谁家生男添女,邻里必来“看喜”。在一些小村,更是不分宗族、姓氏,几乎全村都送鸡蛋贺喜。这些既非本家本族,亦无亲戚关系的邻里,民间谓之“喜亲”。按传统习俗,只要成为“喜亲”,相互间“看喜”就要世代延续。在农村,这些维系至今的“喜亲”关系,往往可以追溯到几代甚至十几代以前。

村民盖房,上梁之日,梁、檩、门、窗均贴上写着吉祥用语的红纸横批或对联,鸣放鞭炮,表示庆贺,并设宴款待工匠、亲邻。乔迁新居,称为“搬家”,亲朋好友、邻里族人携带锅、盆、碗、筷等生活用具或礼金祝贺,俗称“温锅”。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搬迁新居者日益增多,“温锅”之风俗更为盛行。

家有病人,邻人必携鸡蛋、罐头等礼品探望。遇丧事,村民都不请自到,从更换寿衣、停灵、传丧直至开圹、下葬整个过程,几乎靠村人邻里帮忙料理。

邻里间日常礼尚往来亦很频繁。一是互赠蔬菜瓜果等。时鲜蔬菜刚出园,或头一次出海打得鱼虾归来,甚至赶小海所获之蛏、蛤、海菜,上山挖的野菜等,一般都分送给邻居尝鲜。平日里,你送我一把韭菜,我送你几棵葱则更为常见。家中有客来,邻居也往往送菜送鸡蛋等,以助待客之需。二是互赠好饭好菜。平日包饺子、做打卤面,特别是偶尔做一些稀罕的饭菜,常常要盛一碗送给邻居品尝。如果邻居家有老人,则要特意说“送给老人尝一尝”以表示对长者的敬重。若家有婚嫁、看喜、赶生日,以及上梁、温锅等需设宴庆贺的大事,民间还有“分客饭”的习俗,即将宴席饭菜挑选几样盛一大碗,分送左邻右舍,也有的地方不分菜只分送几个饽饽或一块大饼。若别人帮自己做事不取报酬,或受人之礼暂未回赠,则谓之“欠人情”,必于年节期间或其他适当时机以礼品相报,称之“答人情”。

在物质生活资料贫乏的时代,民间人情往来,特别是重大庆、吊活动中的邻里相帮,对旧时广大的贫寒之家确实是雪中送炭,得以渡过难关。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大操大办、竞相奢侈之风渐兴。邻里间帮钱帮物也随之水涨船高。旧时“看喜”,不过十几个、几十个鸡蛋即可,结婚送喜钱也只是2元、4元、6元或8元。20世纪90年代后,无论看喜、结婚,送物多改为送钱,而且少则百元,多则数百甚至上千元,经济收入少的人家往往不堪重负。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