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5日 07:55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近日,威海市档案馆收到一份特殊的海外捐赠——一件民国时期的铁磬,它漂泊海外百年后,终于从英国回到了家乡威海。
该铁磬由英国友人萨拉·柯里女士捐赠,外径21厘米、内径19厘米、高16厘米、重约7.5公斤。磬体外壁刻有“碑口庙,马格庄村,XX仁聚,中华庚申年”字样。经考证,此件铁磬铸造于1920年,由马格庄村为碑口庙所铸,是佛家常用的一种打击乐器。
捐赠人萨拉·柯里的祖父乔治·亨利·詹宁士,1908年随英国海军来到威海,任刘公岛海军营房工程技术人员,1917年转任殖民政府巡查,先是负责一战华工训练,后主管乡村治安,并兼管消防、公共工程及官荒开垦等事务。1930年威海卫回归时,詹宁士返回英国,并将此铁磬一并带回。
詹宁士之子乔治·菲利普·詹宁士1913年出生于刘公岛,在威海卫生活了17年。1984年,他重返威海访问;次年,在致友人的信中,详细叙述了这次访问情况并写到:“威海一直是我的精神家园,离开山东虽然已经54年了,但令人高兴的是我发现自己仍然会讲威海话。”小詹宁士于1989年去世。2008年,威海市档案馆赴英查档期间,曾专程拜访小詹宁士的夫人布兰达,并就其家中收藏的威海卫老照片及老物件进行深入交流,其中便包括这件铁磬。
多年来,詹宁士家人与威海市档案馆一直保持着友好通信。近日,詹宁士的孙女萨拉·柯里与家人共同决定将铁磬寄回威海,她在来信中表示:“我和丈夫乔治以及姐姐凯瑟琳,都很高兴能把这件铁磬送回它的家乡威海。”
此次铁磬的回归,不仅为威海市档案馆增添了珍贵的历史藏品,更成为连接威海与英国民间友好的重要纽带,为研究英租时期威海卫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