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4日 08:58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威海,古称威海卫,取自“威震海疆”之意,是明清时期海防要地。近代,这里因甲午战争的悲壮而被刻入民族记忆,随后又成为英租地长达32年,直至1930年才被中国收回。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迎来了发展黄金期,从昔日的海防前线,蝶变为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栖霞街是威海现存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传统老街之一,是威海百年变迁的见证者。1888年,北洋海军在威海成军并驻守刘公岛,随着驻军不断增多,卫城东门外的海湾沿岸逐渐繁荣起来,饭店、旅舍、当铺等建筑陆续兴起,栖霞街区域由此初具雏形。1898年英国租借威海卫,开辟爱德华商埠区,栖霞街地处商埠区南部,迅速发展为重要商贸中心。


鼎盛时期的栖霞街汇聚了三四十家商号,其中不乏在威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商户,如中威橡皮工厂、同乐戏院等。新中国成立后,栖霞街的商业功能逐渐减弱,文化功能日益凸显,市文化馆、新华书店、工人俱乐部等文化事业单位相继入驻,1957年,同乐戏院改称大众剧场,演出盛况空前,一票难求。

改革开放后,威海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快速兴起,栖霞街由于长期缺乏大规模投入和更新,慢慢从过去的商业核心区,衰退为一个功能过时、面貌破旧的老街区。2019年,栖霞街启动改造工程,于2024年7月26日重新开街。改造后的栖霞街在保留原有民俗文化与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商业模式,成为汇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全新精品街区。


栖霞街真切记录了威海从一个小渔村、到英租地、再到现代化城市的演变过程,它不仅是威海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更承载着一代代威海人的记忆与乡愁。为了让这段沉睡的历史重新“活”起来,威海市档案馆精选43张珍贵老照片,设计制作成29张精美展板,精心镶嵌在9面墙壁上,与古朴的栖霞街融为一体,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于是,行走在老街,不仅能看到今日的烟火气,更能与往昔岁月迎面相遇——那是百年前商贩叫卖的身影,是旧时商铺林立的街景,是穿着旗袍、长衫来来往往的行人……每一张照片,既是一个时代的切片,也是一段故事的注脚。


这些“会说话”的老照片,不仅增添了栖霞老街的历史韵味,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档案从“高阁”走向“街头”,让历史从书本走进生活,因为档案不应只是库房里的编号,更是城市文化传播的种子,是市民文化认同的根系。





山海为笺,时光作墨,过往的故事正于此间轻轻诉说。诚挚地欢迎您走进威海,踏入栖霞街的旧梦光影,驻足老照片墙边感受档案文化,触摸这座山海之城的百年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