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上展厅>威海老风俗
旧时“白事”礼俗之二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2日 16:15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葬后祭礼  葬后第三天,死者亲属要为新坟添土,谓之“圆坟”。是日,也是死者女亲属第一次到茔地哭祭新坟。从亡故之日算起,每隔七天,亲属都要到茔地祭奠,至七七止,谓之“过七”“烧七”。其中以五七为大奠,亲族皆参加祭奠。去世第100天及3年内遇死者诞辰和去世纪念日,子女也都要到茔地祭奠,分别叫“过百日”“过生日”“过周年”。尤以过三周年为重。过了三周年,子女方可脱去孝服,不再守孝。旧时,境内封建习俗以厚葬为荣。人们为将丧事办得体面,不论贫富,都不惜花费人力物力,有的甚至卖掉土地、山峦。一些中等以下家庭,甚至因此倾家荡产。

治丧活动中的执事、礼宾先生和扶丧客  旧时举丧之家,大多都是请人来帮忙主持殡葬活动,所请之人称“执事”。一般人家,多请家族中有威望、有治丧经验且身体尚健的长者或村邻。过去的乡间,每村都有一两个颇通晓丧葬礼仪和习俗的村民,为村邻办丧事,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全力相助。一些富家大户,则往往是花钱雇请社会上的专操此业谋生者。这雇来的“治丧专业户”就叫“礼宾先生”。虽然丧葬活动中礼宾先生有指挥一切的权威,但他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是极为不佳的。人们都普遍谑称其为“驴×先生”。以至于威海民间,对那些不懂装懂,还偏要显摆自己无所不知而夸夸其谈的指手画脚者,皆斥之为“就个驴×先生一样”。

治丧活动中,还有一位比较引人注目的人物是“扶丧客”。因为举丧过程中,孝子往往悲恸过度,不能自持。为保证孝子正常理事、避免宾来客往中可能出现的失礼现象,举丧之家往往要请来一位懂得丧葬礼数的人,专门陪伴和扶持孝子,此即“扶丧客”。治丧过程中,扶丧客扶持孝子必须寸步不离。孝子磕头,拜祭,迎送宾客和送葬过程中,皆由此人搀扶。各项活动中孝子应行何礼,也由此人随时提醒指点。孝子下跪的场合,扶丧客则以单腿跪相伴。不知何故,这位尽心尽力的“扶丧客”,竟也和礼宾先生一样有一个很不雅的俗称叫“孝狗子”。

大户人家的送葬队伍(1933年)

殡葬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破除封建迷信,境内各村土地庙多被拆除,殡葬过程渐趋简化,厚葬之风稍煞。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老茔地多平毁变为农田,神主牌作为“四旧”被烧掉。有的村专门划出一块山峦或林地作为全村公共墓地。死者多不穿旧式寿衣,只着平常衣物。在家停灵时间缩短,多于死后一两天内下葬。送殡也不穿旧式孝服,改为戴黑纱或白花。过七、过周年也无大操大办者,至多是亲属至茔地烧点香纸。

1968年7月,文登县首先建起火化场,推行火葬。其后,各县(市)也先后建起火化场。至1976年,境内火化率达100%。火化后,有将骨灰盒存放在火化场纪念堂的,更多的仍入土安葬。“过七”或周年时,子女仍要到坟前烧几张纸简单祭奠一番。死后不留骨灰、不举行祭奠活动的为数极少。

20世纪80年代,政府继续倡导厚养薄葬、丧事从简。城镇公职人员去世后,由单位发讣告,在火化场殡仪馆开追悼会,亲属戴黑纱,友人、同事送花圈,向死者致哀、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后火化。90年代后,随着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提高,在城乡部分人群中,丧礼程序渐复旧俗,厚葬之风日甚。刻碑、扎“纸活”、做寿衣以及吹鼓手等为丧葬服务的旧行业再度兴起。少数人借办丧事大摆阔气,出殡、“过七”“过周年”焚烧的“纸活”包括牛、马、房子、金银山、摇钱树及电视机、电冰箱、小汽车等现代生活用品,可谓应有尽有,为死者树碑也极为普遍。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