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上展厅>威海老风俗
称谓礼节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6日 09:34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20世纪30年代以前,百姓称县官(明、清为知县,民国时期为县知事、县长)为“县太爷”“县大老爷”。称士兵为“官兵”“军爷”“老总”。称和尚、尼姑、道士为“师傅”。称店铺商人为“掌柜的”,会计为“账房先生”。一般百姓之间,年长者称“大爷”“大妈”或“大娘”。同龄人之间称“老兄”“老弟”“大姐”“大妹子”。40年代后,革命队伍内部互称“同志”,群众对抗日战士和民主政府工作人员亦称“同志”。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广泛使用的尊称。同龄人之间相称,多在姓前加一“老”字,如“老李”“老王”;称年轻人则多加“小”字,如“小李”“小王”。儿童对男性中青年称“大叔”,对女性多称“大姨”“大婶”。“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分男女老幼,大都要称“同志”。曾有造反派红卫兵给家里写信,信封上在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同志”收,令人哭笑不得。70年代后期,对工人及比自己年长者称“师傅”极为流行。群众对干部及干部之间,称“同志”的渐少,而称职务者渐多。80年代,“先生”“小姐”等称呼成为时髦。90年代后,由于社会风气使然,“小姐”之称多含轻贱之义,为许多女性所忌讳。进入21世纪,见到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大哥”、女性称“大姐”;青年男女分别相互称“帅哥”“美女”渐成风气。

境内农村则一直按辈分称呼。称本家叔伯前面加齿序,如“二大爷”“三叔”“小叔”。称远支族人,辈分前冠以名字。旧时,人们一般有两个名字,出生时取的名字为“小名”(乳名),上学或成人后,按字辈取的名字为“大名”(学名)。在农村,大名只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或有非常隆重的事项时才用,一般情况下,为表亲切,都只称小名。故对本家以外的同姓族人,习惯上都是辈分前加小名称之,如“栓柱爷”“祥子叔”“福财哥”等。若年长者辈分低,称比自己年幼的长辈,则在辈分前加“小”字,且“儿”字化尾音明显,如“小爷儿”“小叔儿”。对异姓邻里,则按街坊辈相称,且辈分前多不称名而只称姓字,如“老李叔”“小王哥”等。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