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6日 15:51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轿也称轿子,其雏形可追溯到古代的“步辇”。辇即商周时代载物或载人的车。至秦代,辇去轮改由人抬故称“步辇”,唐代时也称“肩舆”,五代以后“轿子”逐渐成为通称。北宋时轿子的形状已与近现代大体相同了,主要由轿杆、轿身(也叫“轿厢”)、轿座(轿厢内木制或藤编的椅子或凳子)、轿顶、抬杠(俗称“轿杠”)等组成。轿箱形似木制小屋,前开门,两侧开窗;轿顶的四周探出轿身以外约半尺,类似房顶向外探出的“檐”,“檐”边饰以下垂着缨穗的布围子;轿顶中部为拱形上盖,最顶上还饰一个圆球形的顶子(一般为锡制)。
不过,在旧时的封建等级社会,轿子主要是官府及豪绅、富户人家的代步工具,普通百姓是不可以随便乘坐的。而为了区别尊卑贵贱,历代王朝还对社会上不同等级身份的人使用轿子的规格作了严格的规定。如清顺治九年(1652)定舆马制度,规定三品以上官员轿顶子用银,盖纬用皂,在京四人抬,出京八人抬(这就是俗称的“八抬大轿”);四品以下轿顶用锡,在京二人抬,出京四人抬;豪绅富户用皂缦平顶轿。民间普通百姓,则只有娶亲、嫁女时才可以用轿。
娶亲的婚轿(20 世纪 30 年代)
旧时,乡间许多村庄的村产(村民公共所有的林地、山峦、草场、海滩、道路、桥梁、池塘、水库、水井、碾子、学校、村公所以及戏箱、锣鼓响器等)中,大多都有公共集资置办的轿子,村中也总有一批堪称训练有素的业余轿夫。凡村民有婚嫁,轿子皆免费使用,轿夫招之即来。村里没有轿子,则到外面花钱租用。旧时无论县城或卫城里,都有专以出租婚轿为业的铺子(俗称“喜轿铺”)。乡间十里八村范围内,也往往有专营此业的人家,置办两顶轿子(俗谓一乘轿子叫“一顶”)用以出租,俗称“养轿的”。娶亲婚轿都要披红挂彩,人们又称之为“花轿”。故旧时“坐花轿”也就成为女子出嫁的代称。有趣的是,结婚的花轿为四人抬,规格竟等同于四品官却并无“逾制”之嫌,而且就连“县太爷”路遇结婚的花轿也得退避礼让,并必须赏给喜钱。这大概是因为,旧时习俗向以男子成婚为“小登科”,堪比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称“大登科”)之尊荣,故尔等级森严的封建律例也只得“屈法从俗”以顺民意了吧。
20世纪50年代初,轿子废止使用,此后直到60年代初,农村婚嫁多改乘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