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上展厅>威海老风俗
旧时出行的交通工具——人力车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0日 09:06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人力车是用人力推动或拉动的车。最常见的就是称为“手推车”的“地拱子”车和“二把手子”车,以及人力拉动的“地排车”(也叫“拖车”)。“地拱子”和“二把手子”都是独轮车,其最大优点是不论平原、山地,也不论平坦宽畅还是曲折狭窄的路上都可以使用。地排车是两轮车,只能在较宽点的路上才能使用。旧时的这几种车,主要是作为生产运输工具,也兼作出门代步工具。境内专用于拉客的人力车,则是20世纪初出现的“黄包车”。

地拱子车  地拱子车是现在所知道的境内最古老的手推独轮车。做这种车用的全是刺槐、柞等硬木料。车身由两根约五尺多长的车杆和几根横木做成前窄后宽的底盘,和底盘前半部向前上方呈45°角仰起并逐渐收窄的车架,以及安在底盘下面的车耳、车腿结构而成。车轮(俗称“车轱辘”)是两寸多厚的硬木板拼成的直径约一尺七八寸的圆盘,一根约一尺多长,横截面为方形的木轴穿过圆心与轮固定为一体,车轴两端加工成圆柱形,嵌入车耳下部向下开口的半圆形凹槽(即“车碗”)中。推动车子,车轴就和轮子一起转动前行。因车耳车轴皆为硬木,载重推行时,轴和轴碗就会因摩擦发出“唧哇唧哇”“唧勾唧勾”等各种刺耳的噪声,载物越重,声响越大,往往可以传到一二里地之外。所以,这种车又有“唧唧勾”“唧唧狗子”“吱吱牛”等各种名称。地拱子车是打造简单而粗笨的手推车。但因制作采用的全是榫卯活儿,几乎不用一颗铁钉,再加上整车全为硬木,所以特结实耐用,俗谓之“抗糟”。20世纪60年代前的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的手推车,主要用于向田间送粪和向场上运收获的庄稼,盖房子时则用来运土方、推石头、搬石条,开石窝子(采石场)也主要用这种车搬运石头。老年妇女和孩子出行,则可充作代步工具。50年代末开始,农村的地拱子车逐渐被更轻便的二把手子车取代,到60年代中期后,已经很少见到使用这种车的了。

人力小推车——唧唧勾(1923 年)

二把手子车  二把手子车的出现比地拱子车晚得多。这种车的底盘超过两根车杆之外,所以车身比地拱子车宽了许多,底盘的中间是约一尺三四寸高的车棚把底盘一分为二,车棚下是留作车轮运转的空间。早期这种车的轮仍为木制,但采用的是木制辐条式,且直径比地拱子车的圆木盘轮大得多。其形制是:选用硬木做成车辋(俗名“车圈”)、辐条、轮毂(车轮中心装轴的部分,俗名“车瓠辘”)。再用木辐条以榫卯结构把车圈和置于车轮中心的车瓠辘牢固连接起来。车瓠辘是硬木做成的一个直径近半尺、长约六寸的圆柱体,中心穿一通透的圆孔,圆孔两头镶入滚珠轴承(轴承里的滚珠俗称“砂子”)。一根圆柱铁轴穿过两端有轴承的圆孔,铁轴两端用螺丝帽紧紧固定在车棚底部的两个铁车耳上。车圈外沿则钉上一层橡胶(俗称“胶皮”,一般是用汽车或大轱轮子车的车轮外胎裁制成的与车圈宽度相等的胶皮条),使木车圈不直接与路面接触而避免了磨损。同时具有弹性的胶皮也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可减轻车子行走坎坷路面因颠簸磕碰造成木结构车轮和车身的损坏。

挂帆的小推车(20 世纪初)

二把手子车的用途与地拱子车相同,但因车底盘更大而且车棚两侧和车棚上面都可以载物,所以载物量比地拱子大了许多,加之使用了滚珠轴承,推行起来也比地拱子车轻便得多。用作出行代步时,车棚两侧都可以坐人,或一侧坐人一侧载物。到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农村又开始有了橡胶充气轮胎的二把手子车,同时车圈、辐条、车毂辘也都换成了钢铁制造。为与木轮二把手子车相区别,人们又称这种充气轮胎的车叫“气轱轮儿”。气轱轮二把手子车载重量更大,使用起来也更轻便。到60年代中期,农村使用的基本上都是这种手推车,直到80年代逐渐被拖拉机、农用汽车所取代。

运载货物的小推车(1913 年)

拖车  拖车是人力拉动或推动的两轮车。可用于运载货物,亦可作为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一车可乘坐数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前曾是许多工厂企业主要的搬运工具,许多小贩也用这种车搞长途贩运,那时的烟威公路上,就常看到往返两地间的贩运豆饼等物资的拖车。拖车的形制与驴拉的大车相似,但比大车轻小许多。车轮与早期的二把手子车相似,也是木制辐条式。所不同的是拖车的木车圈外沿不钉胶皮,而是箍上一个环形铁瓦。该车原是甲午战后日本占领威海卫期间使用的军用车,日语发音“苦路麻”,威海人称“苦力马”。后来威海本地也开始仿制,将其改造得更为简便,称为“拖车”。拖车去掉了木车圈外沿的铁瓦,改成与二把手子车一样钉上一圈胶皮。到20世纪50年代,又都换上了类似二把手子车那样的钢圈钢辐加上橡胶充气轮胎,行路更为轻便,名称也改成了“地排车”。但许多人还是习惯叫拖车。

候客的黄包车(20 世纪 30 年代)

黄包车  黄包车是专用于客运的人力两轮车,起源于日本,1902年传入威海。但威海人不称其为“黄包车”,而是叫“洋车”,甚而还给它起了个很卑贱、也是在民间叫得最普遍的名字“东洋驴子”。在20世纪初,这种车一直是很时兴的客运工具。但大多数贫寒百姓是无钱乘坐的,所以在农村很少见到,主要集中在码头区、商埠区和刘公岛上,为英殖民当局及绅商和生活优裕的富人服务。1986年版《威海市志》记载,1934年威海卫管理公署统计,当时卫城区有黄包车已达195辆。黄包车的两个轮子极似自行车的轮子,为钢圈钢辐加上橡胶轮胎,很轻巧。车前两根长车杆前端有横木连接,拉车人位于横木后两车杆之间。载客的车厢上有可折叠的布篷,以遮蔽雨雪和烈日。整车由精巧制作的金属构件、木构件和气轱轮等结构而成,行路极为轻便快捷。只要路面平坦,车夫拉车全是一路小跑,客有急事,车夫则更是一路狂奔。到20世纪50年代,人力载客车逐渐停用,黄包车退出客运市场,改换为用人骑的脚蹬三轮车载客。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