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2日 14:15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炊具,狭义说主要指烧火的灶和做饭的锅,广义说则包括厨房里与做饭有关的所有器物,即现今所谓的厨具。但无论哪种说法,锅和灶都是一切厨房用具中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可或缺的炊具。而灶底(方言叫“锅底”)烧火,锅里做饭,则是民间生活千古不变的最主要的炊事方式。
因为做饭的锅和灶是连为一体不可分离的,通常人们都习惯合称为“锅灶”。不过也有时单独说到“灶”,其实指的是锅,例如俗语“吃小灶”,“小灶”所指的就是做饭的小锅。而“锅灶”连称中的灶,则叫“灶台”,境内民间统称“锅台”,垒砌锅台叫“盘锅台”。过去乡间农家盘锅台多用土坯,外面再抹上一层草泥,故称“泥锅台”。少数人家有用砖石盘的,就是锅台下部用石头,前脸(俗称“锅台脸子”)灶门(俗称“锅底门儿”)以上用砖,叫“砖锅台”。境内民居都是正房的正间靠东西壁子墙处各盘一个锅台。过去的锅都是生铁(铸铁)锅,锅的规格大小以锅口直径的长度来区分。有趣的是,用来计量锅口直径所使用的长度单位,却不是通用的尺和寸,而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一种长度单位“印”。“一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厘米左右。过去铁锅上用的都是木锅盖,多用梧桐、杉木以及松木等做成。旧时做一个锅盖用几块木板都是有定数的,必须是七块板或八块板拼成。据民间经验,这样的锅盖既结实,透气性也好。所以俗谚有“锅盖,锅盖,七块,八块”。而且做锅盖也不能用铁钉,只能用隼、槽、寨、孔结构拼接而成。
饭撑子
居家过日子锅和灶的意义远比饭碗重要得多,即使穷得连饭碗也置办不起,也绝不能没有一口锅。所以在过去的农村,若发生两相争斗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最狠的一句话就是砸了人家的锅,而不是现今所谓的“砸饭碗”;而说到居家过日子最艰难的境遇,则莫过于“砸锅卖铁”。也正因为锅和灶是居家生活不可须臾或缺的,所以在生产力低下、万物有灵意识浓郁的远古时代,灶就被人们奉为了神明,成为“灶君”“灶王”“灶王爷”。据东汉郑玄《礼经注》,到了商代灶神就已经列入了岁末年终集中祭祀的“五祀”之一。后来又逐渐演变成直到近现代民间仍普遍流行的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其他厨房用具有:面板,菜板,菜墩子,刀,铲子,铁勺或木勺子,擀杖(擀面条的大擀杖、擀饺子皮的小擀杖),炊帚(用去粒的高粱穗扎制的刷锅用具),菜冲(擦地瓜、萝卜丝的叫“丝菜冲”,擦片儿的叫“片菜冲”),陶制的饭甑子、筷甑子,竹或木做的锅梁、箅梁,条编或铜丝编的笊篱、葫芦开的水瓢、储水的陶釉缸等。
筷抽子
传统食具以陶器、瓷器为主。陶器多用黑色,俗称“乌货”。有碗、盆、盂、钵、罐等,均为当地土窑烧制。在旧时威海卫境内,尤以窦家头、凤林等村烧制的陶器最为有名。陶器加釉的,有釉子盆、瓷陶子等。瓷器有碗、碟、盘、盅、调羹等。筷子为竹制或木制。盛粑粑、地瓜的盘子用去皮的细白柳条编制。
乌罐
20世纪60年代后,炊具、食具开始使用铝制品、搪瓷制品。70年代,塑料炊、食具制品开始流行;传统炊具、食具逐渐减少,乌货绝迹;风匣也被电风鼓子取代。80年代后,液化气灶、高压锅、抽油烟机逐渐普及,不锈钢炊、食具开始出现。90年代后,电饭煲、电饼铛、电冰箱、电磁炉、微波炉、豆浆机等炊具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