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上展厅>威海老风俗
乡间民众对房子的分类和称谓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2日 12:26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境内乡间民众,向以房屋的建筑材料(其中主要是屋顶材料)、房屋建筑的外观形式(主要是屋顶房坡的式样),以及在庭院布局中的位置和途等等的不同,来给房子分类和命名。

按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瓦房、草房等。

旧时乡间能盖得起瓦房的很少,用的瓦大多是俗称“小瓦”的一种小青瓦。有将小瓦凹面全都朝上仰铺在房坡的,称为“仰瓦”,有用凹面朝上和凹面朝下以“合垅”的方式铺砌在房坡的,俗称“一仰一哈”。到了近代,也有用大瓦盖房的。大概因为这种大瓦不同于传统小瓦,所以有称其为“洋瓦”的,也有称“板瓦”的,更多的乡间百姓称其为“簸箕瓦”。旧时富裕人家的瓦房,墙体多砌以青砖,故旧时乡间民众,又往往以俗语“青堂瓦舍的”来指称那些富家大户。

建筑新房(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以草苫盖屋顶的房子统称草房。旧时普通百姓的房子几乎都是草房。清道光《文登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文登知县解启衷在《请改讹泒申文》中称,当时文登“民间房屋大半结茅搭厦,以避风雨。离城三五里外,极目荒凉,绝无瓦屋”。明天启三年(1623)文邑人刘濡恩《太平宴序》文中也说,文登“去城三里外无瓦屋,大都叠石为垣,而横施散木藉草铺茅,以避风雨”。清道光《荣成县志》也记载,“邑中罕见瓦屋,砌以石,复以茅,苫以海带,仅避风雨”。不仅民房如此,连有些庙观等也是草房,如清康熙五十二年的《太平庵碑记》载,被称为“东海巨观”的太平庵,初创之时,也只是一座“草庵”。

境内各地因地理环境不同,用来苫房的草也各不相同。山区和一些离海远的村庄,多以贝草等山草或麦秸草苫盖屋顶。海边和离海较近的村庄,则用海草苫盖屋顶。境内以荣成农村的海草房最多,也最有特色,屋脊的海草最厚可达二三米,隔热隔寒,冬暖夏凉,且经久耐住,屋顶海草可保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漏、不坏。

以房坡的不同来分,则有两面坡、四面坡和一面坡等。

两面坡是指屋顶以房脊为分界形成前坡和后坡的房子。境内建筑最多的硬山搁檩式民居,就是标准的两面坡房子。四面坡,是指两面山墙和前后墙等高,上面没有砌三角形的山头,屋顶是四面坡形的一种房子。一面坡,则是背靠高墙(多为院墙)搭建的只有一面房坡的房子。其房子形状很像两面坡房子从屋脊向下竖着切去了一半。一面坡房子都比较矮小,一般用作存放柴草或农具。无论两面坡、四面坡还是一面坡的房子,其共同特点皆为墙体承重式结构。

以房屋在民间庭院布局的位置分,则有正房、倒房、厢房等。

正房也叫“北屋家”,全为硬山搁檩式的两面坡房子,是人们主要的居住之所。倒房,也叫前倒厅、南屋家、客屋家,建造结构与正房基本相同。院子里正房前面两侧的配房统称为厢房,在东侧为东厢房,在西侧为西厢房,习惯上称“东厢”“西厢”。厢房也多为正房一样的“硬山搁檩”式,但比正房略矮,也略窄。少数人家的厢房也有建成四面坡式的。

民间对房屋还有很多其他分类法。例如根据房子在庭院中的使用功能分,安放石磨的厢房叫磨房,专用来放草的一面坡又叫草厦子,用来饲养驴等大牲畜的房子则叫牲口栏等。甚至连院子里简陋的厕所也称之为房,叫“茅房”。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