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上展厅>威海老风俗
搬家“支锅”与“温锅”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9日 08:33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住居之所,古称“第宅”“宅舍”或“宅”,近现代通称“住宅”。旧时达官贵人、富家大户的住宅又多称“府”“府第”或“门第”,而普通百姓则亲切地称之为“家”。

自从人类脱离原始的“穴居野处”时代至今,“居有其屋”始终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一,“安居乐业”更是从古到今人们世代向往、企盼和不懈追求的“小康”理想生活境界。不过在中国百姓自古形成的传统观念意识中,“家”虽然是人们生老病死、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凭依,但却并非仅只是一种人生物质需要和一般意义上的家庭财产。人们在对家依赖和热恋的深厚情感体验中,还将家与人生吉凶祸福联系起来,并从中体味和发掘出超越其“实用”意义之外的一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意蕴。认为作为住宅的“家”亦有“吉凶”,它既能惠及人事,也能祸及人生。笃信人的福祸寿夭、运命凶吉、悲欢离合、善恶荣辱乃至子孙后代和整个家族的兴亡盛衰等,凡与人生人事有关的一切都无不与“家”紧密相连。所以千方百计“避凶求吉”,以祈所居之宅“吉星高照”“福泽人事”,便成为中国民众传统住居文化心态的核心内容和民间住居习俗普遍流行的风俗现象。

以旧时威海民间住居习俗而言,这种“避凶求吉”“祈福求祥”的普遍心态,不仅体现在人们建房构屋必“察风水”“卜吉凶”“择吉地”“建吉宅”的各种活动中,而且还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日常家居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从新房建成后乔迁、安居的一系列活动中即可略见这种心态和习俗之一斑。

乳山市徐家镇大浩口村民居山墙上的祈福语(2015年)

乔迁新居,威海民间俗称“搬家”。旧时城乡居民凡有搬迁之事,必择“黄道吉日”以求吉利。民间认为,搬家“择”的日子是否吉利,直接关系到家运兴衰和家庭成员的吉凶祸福。以至旧时的人们日常家居生活中遇天灾人祸或家境不顺之事,往往归咎于当初搬家“择的日子不吉利”“犯了忌”。而吉日的选择有许多讲究,如吉日的干支属性必须与家主的生辰八字“相合相生”,不能“相冲相克”等。其中人们最忌讳的是在农历年份的闰六月搬家,认为其谐音暗喻“财运流失”之意,并由此推而广之,形成了凡遇闰月皆不宜搬家的习俗。

搬家择吉日当然并非威海独有的习俗。但与其他地区不同而且有趣的是,威海民间虽极为重视搬家择吉,但正式的搬家活动却并非等到吉日进行,而是于吉日前夜子初时刻即开始,且家庭主要财产、大宗物件必须在吉日天亮前搬进新家,只有剩下的一些小物件才在白天搬。其实“子时”并不“吉利”。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黑夜总是与冥界相连,“半夜子时”更是鬼神妖邪横行的时段,威海民间即称之为“鬼时辰”,属一天中的“大凶之时”。人们选择这样的“大凶之时”搬家,从表面看当然不符合“避凶”的要求,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首先,因为中国民众传统的心态需求和思维方式具有多元性特征。其中“家财不外露”就是人们历来信守的居家之道,而“财宝不露白,露白要招贼”在旧时威海更是普遍流行的民间俗语。夜间搬家无疑正是适应了人们这种传统心态的需要。而且从“不夸富”“不露富”以求居家安宁的角度看,也并非不吉利。其次,是中国民众对鬼神的崇拜从来就不是无条件和逆来顺受的,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常常表现得比较强烈。人们敢于选择“凶时”搬家,并非是“知凶不避”,其实正是一种充满人的自信和主动精神的更为积极的“避凶”方式——“逢凶化吉”。人们相信,对凶神恶鬼,只要通过人的智慧和主观努力,是可以“破凶为吉”“变害为利”的。所以,“子时”虽为“大凶”,但人们自有“破凶禳灾”的办法:搬家时,只要在所搬物件中放一小块儿红布或红纸,在箱、橱等家具上拴一小块儿红布绺,妖邪见之必会避而远之,不敢侵害作祟,搬家活动即可平安无事、大吉大利。

另外,搬家时还要用木棍将旧家的“仰棚”捅破一个洞,以散尽旧居中的“凶邪”之气,防止被带到新家;夜间搬家路上遇人不准说话,以防家中财神被人领走了;搬入新家的吉日早晨,还要在新家大门贴上写有吉庆内容的大红对联,以祈福迎祥等,各种“避凶求吉”的讲究可谓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范家埠村拆迁前夕,村民在搬家(2010 年)

搬入新家后的安居‘’活动主要是“支锅”和“温锅”。

“支锅”是搬入新家后第一次生火开灶举行的一种庆贺和祈福的活动。一般在搬家活动基本结束后的吉日早晨或中午进行。活动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在第一次使用的新锅中先蒸一锅“发糕”,再煮一锅水饺。过去人们蒸的“发糕”都是用玉米面发酵做成,名曰“支锅糕(高)”,水饺则称之为“小元宝”,其称谓明显含有人们希冀吉祥,祈求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除此之外,支锅活动中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供奉“灶神”。蒸出的发糕和出锅的第一碗水饺必先敬灶王老爷,然后人们才能自己享用。只有蒸了“支锅糕”、煮了“小元宝”,敬了“灶王老爷”,新锅才能开始做其他饭菜。

不过,“支锅”活动也并非都在搬家这天进行,有时也可以先“支锅”后搬家。如有的人家提前择好搬家吉日,但到时搬迁准备工作尚未就绪,则可在吉日这天先象征性地搬几件小家具到新家中,并同时举行“支锅”活动。也有的新房落成之时正赶上一年中不宜搬家的闰月,这种情况下人们也往往在闰月前择一吉日提前支锅。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在新家中支了锅、敬了灶王老爷,此后再择日正式搬家就不需要再举行这一活动了。

搬家活动结束,且新家中一切安顿就绪后,主家要择一吉日,遍邀亲戚,在新家中举行一次比较隆重的庆贺活动,谓之“温锅”。

“温锅”是为了让亲戚认识主家的新家门并借此加深亲戚间感情的重要活动。搬入新家后主家必尽早择吉通知亲戚,届时各路亲戚必携礼品来贺。中午主家设宴款待,酒席丰盛,可与婚宴相比。席间宾主举杯饮宴,同贺乔迁之喜,共叙亲戚情话。

“温锅”活动虽然突出的是浓厚的亲情和热烈喜庆的气氛,并无“搬家”“支锅”那种明显的“驱凶禳灾”和供奉神祗的内容,但亲情和喜庆中处处体现的却仍是人们祈福求吉的心态和愿望。这既充盈于亲戚间深情祝福的话语中,更深深寄寓于“温锅”的各种礼品往来中。威海民间习俗是,妻族一方参加温锅的亲戚,必带发面蒸的大饼和面元宝。有蒸两个大饼的,其中一个必须用食用颜料把面染成粉红色。这些礼品的寓意自然是希望主家“家财富足”“日子红火”“蒸蒸日上”。一个大饼用小麦面12至18斤不等,一锅只蒸一个,大如锅盖,厚六七寸以上。因蒸熟后大饼变厚超过锅口平面以上,所以蒸时锅上要加“曲笼”。若大饼蒸熟后顶了锅盖粘破了皮,人们亦认为是吉祥之兆,谓之“发顶盖了”或“发鼓了”。男方父母、族内叔伯和已成家的兄弟姊妹的礼品则多是蒸面元宝、面石榴、烙“抓果”等,所表达的吉祥祝福之意亦是不言而喻。另外,一个盆和两把筷子是每位亲戚都必须带的礼品,其意为“送聚宝盆”,祝其“快发家”。主家的回礼亦大有讲究。如大饼除席间品尝食用一部分外,剩下的要切成方形或菱形、重一二斤的小块,分给所有的亲戚带回家,并分送左邻右舍品尝,意思是“大家一起发”。筷子则是主家留下一把,客人带回去一把,俗语谓之“你一把,我一把,两家伴着发”。总之是言谈话语尽是祝福之情,往来礼品皆为吉祥之物。

“支锅”和“温锅”实际上仍是搬家活动的继续。民间认为,只有支了锅和温了锅,才意味着乔迁新居的活动全部结束,此后人们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过日子了。

威海民间搬家活动中这些“避凶禳灾”“祈福求祥”的心态和习俗,实际上是产生于人类远古时期的“万物有灵”和“天人感应”信仰意识的反映,当然无科学道理可言。不过从古至今人们企盼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却是不应非议的。而这些迷信思想和形式背后所体现的人们力图通过人的智慧和积极努力来主宰自己生活的顽强、执着的进取精神更是不容否定。如今,乔迁择吉、子时搬家和“支锅”“温锅”习俗在威海民间仍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中许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早已是“时移而俗易”,并非旧时面貌了。如:许多人虽仍习惯于子时搬家,但大多是象征性地搬几件东西到新家中,主要搬迁活动则在白天进行。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种家政服务行业的出现,付一定的报酬请“搬家公司”代为搬家的也日渐增多。温锅也并不都在家中宴客,选择宾馆、饭店的也遍及城乡。同时,除了亲戚外,近年来朋友、战友、同学、同事之间相互“温锅”的也渐成时尚。而活动中那些充满迷信色彩的思想和行为,则渐趋淡薄,并逐渐被人们摒弃了。只有企盼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愿望,是活动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