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上展厅>威海老风俗
硬山搁檩式民居建筑结构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7日 15:33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境内乃至我国北方许多地方的传统民居,多以“硬山搁檩式”的木石结构建筑为主。这与一些讲建筑史的书上所说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是大不相同的。那些书上所说的传统建筑,指的主要是木构梁柱式或叫木构框架式结构的建筑。这类建筑多见于历朝历代建造的宫廷殿宇、官邸衙署、名门豪宅、庙宇祠堂以及一些名胜之地的亭、榭、楼、阁等,而不是传统民居。两者建造结构的不同主要在承重部分。木构梁柱建筑属梁柱承重式结构,是以粗大的木梁柱结构成牢固的房屋整体骨架来承担屋顶的重量,墙壁只能起遮蔽、隔断作用,不是承重屋顶的结构部分。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子,立好木梁柱框架后,就可直接盖屋顶,然后在需围护遮蔽和需间隔的部位“填”砌上墙壁,其结构特点是“墙倒屋不塌”。而“硬山搁檩”式的民居,则属墙体承重式结构。这种建造结构有梁而无柱,每支房梁的两端都分别直接压在房子的前后墙上,房屋两个边间的檩木和脊仁则是一端搭在梁架的八字木上,另一端直接“搁”在山墙头上。由于屋顶重量全由墙体承担,所以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子,首先是要垒砌好房屋四围坚固的墙体,即前墙、后墙和两面的山墙。“墙倒则屋塌”,则是这种结构与木结构建筑的主要区别之一。

农村民居多为四合院结构(20 世纪 20 年代)

木构梁柱式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但需用大量高档的建材,如做粗梁大柱和椽、檩、斗、拱的大量上好木材,特殊工艺烧制的砖瓦和屋顶饰物等。在旧时封建专制的等级社会,普通百姓的身份地位和经济条件是既不允许、也不可能建造和居住这样高等级的房子的。特别是乡间广大小农经济家庭,往往是一家人省吃俭用,出力流汗,辛苦积攒几年、十几年甚至大半辈子,也只能建一栋简朴的栖身之所。所以那时的民居建造,大多只能以力求满足家庭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和尽力节省财力物力为原则。而既能节省大量木材,又少用或不用砖瓦的“硬山搁檩式”木石结构的建筑,遂成为境内传统民居的主要建造形式。因其简陋,与宏伟华丽的木构梁柱式建造的房子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往往戏称其为“窝”而不叫“房”。例如,盖了新房,有了居所,就说是“有个窝了”。

境内建造这种“硬山搁檩”式木石结构民居历史悠久。20 世纪 70 年代,在荣成县(今荣成市)宁津镇涝滩村清理一处倒塌的古老民居时,曾发现该房正间的横梁上写着“元至元二年”字样。元至元二年,即公元1265年,距今已有750多年。从这座古老民居的房基、房屋格局、房梁的形制看,其建筑结构与近现代“硬山搁檩”式民居并无明显的不同。足证这种建造结构,至晚在六七百年前的元代就已基本定型,是境内民居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传承不变而且一直沿用至近现代的主要建筑结构模式。

这种节省建材物料的“硬山搁檩”式的传统民居,外观结构造型可分为房基(俗称地基。“基”方言发音qì)、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房基以较大的石块垒砌,屋身就是垒砌在房基上的房屋四围的墙体。为节省财力,旧时民居墙体大多全用石头垒砌,谓之“石头到顶”。四围墙体砌到平口后,两面山墙还要继续向上垒砌,并在不断拔高的同时逐步收拢成一个尖角,使之成为与木梁和八字木结构成的三角形相对应的实体,俗称谓之“立山尖”“立山头”。也有前墙腰线以上(窗台石以上)用青砖砌门窗“垛子”两边的墙角(“角”方言发音jiǎ)的,垛子两砖角之间仍砌石头(也有砌土坯的),谓之“砖把角”“砖镶边”“夹牙子”。镶在两砖角中间的石墙可用小的乱石块填砌,然后抹上白灰,谓之“抹白灰盘子”。少数民居,有腰线以上的外墙面全用砖砌(里墙面仍砌石头),则叫“满面砖”。

屋身的前墙正间留门,其余各间都有窗,皆为上下两扇的木棂支摘窗。早期的民居,后墙无门窗,大约距今二三百年才出现后墙留檐窗的,也就是在正间后墙上方靠近屋檐的位置开一长方形小窗,一般高1.5尺、宽2尺左右。近代的民居,则多在正间后墙上开一个与正间门相对的木棂支摘窗。因为后窗临街,为安全起见,也有安装不能开启的木棂窗的。而且后窗总比前窗小许多,一般为宽2 左右、高不过3尺的竖长方形。

屋顶部分主要是梁、梁挂子、八字木组成的三角形梁架,和搭在八字木上及搁在山墙头上的檩木、脊仁构成的房坡骨架,以及铺在上面的屋笆和盖在上面的房草或瓦等。这种墙体承重的硬山搁檩式民居,因两个边间的檩木的一端“搁”在山墙头上,以山墙头代替了搭檩木的梁架,每建一栋房子,可省下两支梁架。有的为了更节省木料,甚至连梁和八字木也不用,直接把屋内的壁子墙也砌成与山墙相同的可以“搁”脊仁和檩木的承重墙。建造方法是,屋内各间的壁子墙与房子外墙同时垒砌,壁子墙的上部也都砌成与山墙头一样形似梁和八字木构成的三角形即可。这样,脊仁和檩木直接搁在山墙头和壁子墙上,就省下了全部的梁和八字木了。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