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兰台经纬>外地经验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20世纪50年代,浙江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担当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8日 10:56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年们的时代境遇、成长环境不尽相同,但没有改变的是,他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始终扮演着排头兵、弄潮儿、急先锋的角色。浙江省档案馆珍藏着一批20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记录了青年人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勇担时代重任的奋斗身影。

1950年,青年们在积极宣传和平签名运动。

1950年10月,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此同时,国内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浙江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或参加支前运输和前线医疗工作,涌现母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入伍的动人场景。全省先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团员要求参军,4万多名学生报考军事院校。他们还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爱国捐献运动中,将工厂作为战场,用战斗精神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至1952年4月,全省捐献款项达3390万余元,可折算为购买战斗机200余架。

1953年,青年工人在增产节约的号召下忙碌工作。

青年的踊跃与担当,不仅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也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贡献了积极力量。在工业战线上,全省先后组建上千个青年突击队以及一大批青年节约队、青年监督岗、青年检查队。朝气蓬勃的浙江青年,用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改善工业生产状况,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

1955年,几位青年人开展扫盲宣传。

1955年,民校青年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扫除工农群众中的文盲,成为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广大青年积极响应,纷纷挤出时间,拿起书本,通过冬学和民校、干部学习班、门堂识字小组等形式,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田间地头,街道矿场,呈现出“读书声声响、处处是课堂、互教又互学、师生大家当”的热烈场面。据统计,仅杭县(1958年撤销,并入杭州市)就于1953年开办冬学和民校1000余所,参加学习者4万余人,占全县人口的10%以上。全省涌现了大批扫盲先进集体和个人,不仅培养了青年人才,还通过知识普及传播了新思想、塑造了新风气。

1955年,杭州市民众欢送青年前往金华开垦荒地。

志愿垦荒则是那个年代的另一段特殊记忆。为响应党中央制定的“一五”垦荒计划,浙江青年纷纷组成垦荒队,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活动。至1956年1月,全省参加垦荒者2万余人,其中青年1.3万余人。他们用担当践行承诺,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荒原上绽放着无悔的青春岁月,为祖国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些青年志愿垦荒队中,尤以大陈岛志愿垦荒队表现最为突出。这群来自温州、台州的青年高举“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旗帜,不畏艰辛、携手奋斗,将大陈岛从一座满目疮痍的荒岛建设成为“东海明珠”。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浙江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5月3日 总第4131期 第三版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