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上展厅>威海老风俗
吃地瓜的年代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30日 16:40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地瓜,亦称番薯、甘薯、红薯、白薯等,属旋花科,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地瓜是对气候土壤条件适应性极强的高产农作物,原产南美洲。16世纪末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等地传播。清代前期传入威海境内,清乾隆《威海卫志·食货》所记当地物产中,已有栽种地瓜的记载。至清中期,地瓜已遍植境内,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几百年间,一直是境内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和农民的主要口粮。

在过去农业生产长期落后,境内主要农作物谷、麦等产量低下,粮食紧缺的年代,高产的地瓜引入境内大量种植,为农民度过粮荒饥饿和保证农村人口的繁衍立了大功。所以,过去地瓜虽然只是穷人吃的“粗粮”,“吃地瓜的年代”是贫穷的年代,但几百年来,农民对世世代代赖以“活命”的地瓜的感情之深、“关爱”之殷,却是境内其他任何一种粮食作物都不能企及的。

威海卫城墙外的地瓜地(20 世纪初)

口粮不加  多栽地瓜

说起栽种地瓜,现在许多人往往以为只是把地瓜苗子栽到地里。其实,地瓜在过去有多种栽法,如果按栽种季节的不同来分,就有“春地瓜”“秋地瓜”“半夏地瓜”等。而春地瓜又有两种栽法:一种是栽“窝瓜”,也叫“窝老”,是直接把一个个地瓜“种瓜”(也叫“地瓜母子”)直接栽到垄上。到秋收时,除了这个地瓜母子能生长膨大好多倍外,还能结出一窝子瓜,俗称“地瓜儿子”;另一种是栽“芽瓜”,也叫“栽地瓜芽子”或“栽地瓜苗子”,是把地瓜母体上长出的芽苗栽到垄上。“半夏地瓜”也是靠栽芽苗繁殖的,但栽种时间较晚,一般是在刚收完小麦的麦茬地里抢栽的,秋后收完地瓜,地里又可以播种小麦。“秋地瓜”则是麦收后用扦插瓜蔓的方法垄作在麦茬子地里,栽种时间比“半夏地瓜”又晚些日子,一般在“小暑”节气以后。此时,春天栽的地瓜(窝瓜、芽瓜)已长出满地长蔓,间取一些瓜蔓,截成四五寸长的小段(每小段至少要有三片叶子),扦插到垄上。扦插的技术要求是,瓜蔓露出垄上那部分,只能保留一个叶片,俗称“挑旗”,扦插成活后,“旗叶”叶柄根部就会长出瓜蔓,而埋在垄里的叶柄根部,则会生出须根,结出一串体形较细长的小地瓜。秋后,收获的“秋地瓜”,留着来年做种瓜用,俗称“地瓜种”。收获的“春地瓜”和“半夏地瓜”,才是农民的口粮。

春地瓜(窝瓜、芽瓜)生长期长,产量高,淀粉含量丰富,食用口感好,其中尤以“窝瓜”最高产。但栽“窝瓜”时一个地瓜只能栽一棵,每亩地大约需要两三千个地瓜种,成本太高,所以栽种的并不多。

“半夏地瓜”产量不及“春地瓜”,但这种小麦、地瓜一年两作的种植方法,提高了土地利用系数和单位土地面积粮食总产量,所以过去土地少的人家,多在麦收后抢栽些“半夏地瓜”。

农民历来栽种最多的则要数“春地瓜”中的“芽瓜”了。因为,春天栽的“芽瓜”产量虽不及“窝瓜”,但一个种瓜母体上可以育出十几棵乃至几十棵地瓜芽子,栽一亩“芽瓜”的种瓜用量,只是一亩“窝瓜”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地瓜生产管理主要是,及时补苗,适时中耕除草。采取提蔓、轻翻蔓方法,切断不定根,减少养分消耗并控制徒长。地瓜平常年景亩产两三千斤以上。而且不仅地瓜可以作口粮,连地瓜叶子也可用来果腹充饥,地瓜蔓子在灾荒年月帮农民渡过生存难关。所以旧时境内农村俗语有“口粮不加,多栽地瓜”,或“手艺不佳,多栽地瓜”。

人瓜一炕  呵护备至

作为农民主要口粮的“春地瓜”和“半夏地瓜”,栽种的主要是地瓜苗,所以每年春季栽地瓜前,必须先育出地瓜苗,俗称“畦地瓜”“畦地瓜苗子”。为确保春天畦地瓜出好苗和秋后收获的地瓜(特别是地瓜种)能安全越冬,农家连原本只供人睡觉的火炕,也心甘情愿“让”给了地瓜——早春在炕上畦地瓜,秋冬在炕上“稳”(威海方言,放置或储藏的意思)地瓜,名曰“地瓜炕”。

农业集体化以前,农民栽地瓜所用的地瓜苗子,都是各家各户自育自用。实行农业集体化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农村生产队栽地瓜还仍然是分散到各个农户家中育苗。那时,生产队多是在每年秋后,就把新刨的“地瓜种”直接分到每个社员户储藏越冬,并规定每百斤种瓜来年春天向生产队上交瓜苗数量。

因为畦地瓜正值早春乍暖还寒时节,为保证地瓜出芽所需的适宜温度,使其早发芽、多出苗,农民家家户户都要把与灶间相连的主卧间大火炕腾出来作“地瓜炕”,人则搬到套间炕上睡。房间少的人家,则要在“地瓜炕”前搭块木板,或打地铺睡觉。

境内农村,一般到了农历谷雨节后开始栽地瓜。为了不误农时,每年惊蛰一过,农民家家户户就开始收拾地瓜炕,春分到清明期间,地瓜就要畦上炕。火炕畦地瓜,十几天即可出苗,这样就可确保谷雨节后,头茬地瓜苗子栽到大田里。

畦地瓜用的都是石板盘的炕。畦地瓜时要先用砖石或土坯沿炕的四周垒起一尺左右深的池子,里面先铺上大半池子的河沙。为了保温和提供养分,有的还在沙子下面先铺一层马粪。地瓜池子建好后,就把那些大小适中、无病无斑、无破皮轧伤,且保持本品种典型特征的种瓜,一个紧挨一个均匀摆放在池内沙子上,上面再盖上一层寸许厚的河沙,然后均匀地喷洒一遍水。地瓜畦好后,上面还要盖上草帘子等以保温保湿。其后则要随时根据温湿度变化,每天或烧火提温,或洒水保湿,或开窗通风,昼夜精心呵护,不敢有丝毫懈怠。直到20世纪60年代,农村开始建大型室外地瓜育苗床——回龙火炕,才逐渐结束了农民在自家炕上畦地瓜的历史。

秋后储藏鲜地瓜,俗称“稳地瓜”。地瓜是自秋后至冬春季节,农民大半年的当家粮,且地瓜的吃法历来以烀食鲜地瓜为主,因此,秋后家家都要储藏大量的鲜地瓜。但地瓜怕冷又怕热,遇冷则冻伤不可食,伤热则腐烂不能食。所以要“稳”好越冬的地瓜颇为不易。

旧时农村,有少数人家在室内建地瓜窖子“稳”地瓜,更多的人家则是在炕间或灶间上空,用木杠子加上木板或苇箔等搭建阁子“稳”地瓜,俗称“地瓜阁子”。严冬时节,利用做饭烧火以提高室温防冻。但无论有没有地瓜窖子、地瓜阁子,人们还都要腾出半边炕“稳”地瓜,利用炕温为地瓜保暖。入冬,人与地瓜共眠一炕,昼夜相伴精心呵护,以确保这当家粮不至于因受冻或伤热而受到损失。若人觉热时,必先为地瓜通风降温;人觉冷时,则必先为地瓜盖被保暖。对其关爱呵护,无微不至。故农民又戏称地瓜为“地瓜太太”。

农业集体化后,农村许多生产队在野外向阳处建起窑洞式地瓜窖子。但集体的窖子,主要是用来“稳”地瓜种的。分给农民作口粮的地瓜,仍然“稳”在每家每户的炕上或阁子上。20世纪70年代,农村普遍兴起在自家火炕底下挖一深坑建地瓜窖子,在炕上和阁子上“稳”地瓜才逐渐减少。

荣成县王管松村1967年8月建的地瓜窑子(2015 年)

地瓜食品  多种多样

农民喜爱地瓜,不仅因为农民要靠地瓜“填饱肚子”,而且还要靠地瓜改善和调节生活。因为地瓜虽是粗粮,吃法却并不单调。除了烀着吃外,旧时农家妇女还都能用各种不同的做法,将地瓜变换出人们喜爱的多种多样的食品,其中有些还成为过去许多农家平日改善生活的“美味”。

各种地瓜食品,可用烀熟的地瓜掺进其他粮食面粉来做,也可直接用生地瓜做,还可以用晒的生地瓜干、地瓜丝来做。

用熟地瓜做的食品主要有烀“发粑粑”、蒸“发糕”、烙“地瓜饼”和晒熟地瓜干等。把烀熟的地瓜去皮,搓成“地瓜泥”,加入玉米面发酵后烀的粑粑叫“发粑粑”。发酵时若再加入少许白面,然后摊在箅帘上蒸的,叫“发糕”。为了多吃地瓜以节省其他粮食,许多人家做这类食品时,其中加入的地瓜几乎占大半。发粑粑和发糕,咀嚼绵软,味甜而略酸,口感口味远胜于纯玉米面粑粑。其中发糕还是过去的年节食品。境内习俗,旧时正月初一下午,家家都要蒸发糕,以寄托人们企盼“年年发”的美好愿望。而这掺入大量地瓜的发糕,则是大半个正月里普通农家的主要饭食。“地瓜饼”则是在“地瓜泥”中掺极少量面粉烙的薄饼。这种饼香甜柔软而略“艮”,比发糕和发粑粑耐“咬嚼”,是人人喜爱的地瓜食品。农家平日能吃上一顿地瓜饼,那就算是改善生活了。此饼凉食亦不变硬,旧时农民秋后去远山搂草、砍柴,多烙此饼做干粮。熟地瓜干,则是把烀熟的地瓜去皮后,切成片或条晒的瓜干。晾晒至大半干时,收起封存于缸、坛或纸缸中,等十几天后,瓜干表面会生出一层“白霜”,即可食用。熟地瓜干是地瓜食品中的精品,其柔韧耐嚼,甘甜而略带酒香,可与当今的各种果脯媲美,是人人喜爱的“零食”。不过,在那个连地瓜也吃不饱的年代,熟地瓜干可不是随便能吃到的,那可是农村孩子最奢侈的“零食”。因为农家晒点熟地瓜干,主要是作为馈赠亲友的风味佳品。

用生地瓜做的食品亦有多种。如用生地瓜擦丝后加入小米下锅“捞小米干饭”,生地瓜丝加少许水熬地瓜粥等。地瓜粥,境内俗称“地瓜米汤”“地瓜饵”等。地瓜米汤做法简单省时,口感甘甜润滑,是除烀地瓜吃外,极其普遍的农家饭。旧时每年冬季,许多农家每天的晚饭,几乎都是喝“地瓜米汤”。

因地瓜不能整年储藏,所以秋季地瓜收获时,人们还要晒一部分生地瓜干、地瓜丝,以其易于长期保存而供全年食用。生地瓜干和地瓜丝可以直接烀来吃,也可在磨上或碾子上“磨”或“掐”成地瓜面子,用来做各种地瓜面子之类食品。如烙地瓜面子饼,包地瓜面子作皮的菜角子、蒸“起糕”、熬“地瓜面子面汤”,以及用干地瓜丝、大豆、小麦按3∶1∶1的比例磨面做的“豆子汤”等。其中,“豆子汤”和“地瓜面子面汤”是过去农村食用最多的面条。

威海市(县级)地瓜栽培与品种研究现场会(20 世纪 70 年代)

除可用地瓜做上述食品外,人们还发明了用地瓜淀粉做各种食品。地瓜中富含淀粉,把新收获的地瓜擦成丝或碾压粉碎,放进盛水的大盆中搅动漂洗,大量淀粉就会分离到水中。沉淀后倒去上面的水,盆底就凝结成厚厚的一层淀粉,俗称“地瓜粉子”。地瓜粉子晒干可常年储存,做菜做汤可用来“勾芡”,也可用来熬制像稀果冻一样的食品,俗称“熬地瓜粉儿”或“熬地瓜冻儿”。而地瓜淀粉最主要的吃法,则是做粉条。用地瓜粉子做的粉条,俗称“地瓜粉”“地瓜粉条子”,是地瓜食品中的精华。过去不仅普通农家,就是富裕人家待客的饭菜中,一碗炖粉条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平日里,许多人家馇菜若能加点粉条,就是改善生活了。至于大白菜加豆腐、猪肉炖粉条,在一般人家,那可是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一顿的。

可以说,在粮食短缺,米面食品很少,饮食品类单调的年代,正是靠地瓜做出的各种各样食品,丰富了农家饮食的花色品种,调节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如今,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米面已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过去农民的主要口粮——地瓜,反而成了稀有食品。可能是越稀罕就越珍贵了吧,所以人们又开始大力推崇地瓜,“研究”地瓜,甚至还开发出各种“地瓜文化”。而医学研究也似乎说,地瓜还能美容、降血压血脂、抗癌,等等。在“仓廪实”“衣食足”的今天,这些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有人因此而怀念那个吃地瓜的年代,甚至有的文章还把那个天天、顿顿吃地瓜,甚至很多时候地瓜也不管吃饱的年代,说得似乎是那样美好,那样令人怀恋向往,却实在是对今人的误导。地瓜偶尔吃几顿,确实有甘甜可口之感,但要是真的像过去那样天天只吃地瓜,那感受可能就大不一样了。须知,过去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孩子,终生奋斗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离开农村不吃地瓜。所以,如今上了岁数的那些从吃地瓜年代走过来的人,虽然也时常怀念地瓜,但却决不会怀念那个吃地瓜的年代。因为那毕竟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在吃上了大米白面的今天,人们是不会向往再回到吃地瓜那样贫穷年代的。

乳山县姜家庄地瓜大丰收(1977 年)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