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4日 10:29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人类要生存,吃饭是首先要解决的最基本需求,而一日三餐,则是古今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的饮食习惯。不过,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日常生活食品也往往大不相同。特别是在旧时商品生产和交流极不发达,人们靠种地吃粮、织布穿衣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人们一日三餐的生活食品,几乎完全取自当地的农田物产。故这种不同地域日常生活食品种类和结构的不同,不仅更为明显,而且往往是延续千百年不变。
威海地处北温带,属我国北方杂粮产区,适宜在这里种植的农作物多种多样。史料记载,清代初期以前,境内主要的农作物为谷、麦、䅟及豆类等各种小杂粮,其中䅟最多。自清代中期以来,地瓜、玉米引进境内并大量种植,粮食生产中居大半地位的䅟,渐被地瓜、玉米取代。由是,地瓜、玉米和小麦,遂成为人们日常食用的三大主粮。在旧时的生活中,世世代代心灵手巧的民间家庭妇女,正是用当地生产的这三大主粮和各种小杂粮,配以园蔬野菜,杂以山珍海味,做出了花色繁杂、风味独特具有威海地方特色的三餐食品。由于威海民间习惯称粮食做的主食为“饭”,将各种佐餐的菜肴统称为“菜”,据此我们将这些品类繁杂的日常食品,归为“饭”和“菜”两大类,择其要者而略记之。
称为“饭”的主食主要有:
粑粑 粑粑主要为玉米面做成,也叫“饼子”“大饼子”“苞米饼子”,是日常主要食品之一。做法多样,种类很多:有纯用玉米面烀的凉水面粑粑、烫面粑粑、发面粑粑;有用玉米面和豆面混合贴在锅帮上烀的豆子粑粑、用玉米面加少许小麦面发酵后蒸的发糕;有将玉米面调成稀粥状加盐和葱花或韭菜,摊在锅中烙的薄粑粑;还有把菜掺入玉米面加少许盐烀的菜粑粑,以及用玉米面做皮包菜馅蒸的菜粑粑。此外,在荣成等地,又有把玉米面擀成薄片,切成粗条加菜煮食的,名之为“粑粑馉子”。其中,豆子粑粑和煎鱼锅中烀的各种“鱼锅粑粑”,为粑粑中的上品。而吃粑粑就鱼,更是境内人们历来最喜爱的美食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鱼锅粑粑”成为威海各大宾馆、饭店经营的主要地方特色饮食之一。
玉米面粑粑
饽饽和卷子 饽饽、卷子是用发酵的小麦面做成,其种类和做法亦多种多样。把发酵好的“头罗面”分成小块,一一揉好后做成圆形的叫饽饽。其中纯麦面饽饽又叫“实饽饽”“实囫囵饽饽”,实饽饽插上枣的,叫枣饽饽。把整块面揉好搓成粗长条形,然后用刀切成一个个近乎长方体形的,叫卷子。不过,饽饽和卷子的区别又不仅仅只在形状:饽饽只用头罗面,卷子则多用二罗面(俗称“黑面”);饽饽要一个一个揉搓,卷子则只揉整块面。故饽饽无论用料做工,都更为精细,因此,其风味远胜于卷子。此外,属饽饽类的还有里面包菜的菜饽饽、包豇豆或红小豆的豆饽饽、包黍米的米饽饽、包糕面的糕饽饽等。属卷子类的则有面里加油、盐、葱花做的油卷,以及小麦磨碎后不过罗,面和麸一起发酵蒸的“麸拉卷子”等。
精面细作的饽饽
饼 在境内日常食品中,饼的种类最多。有小麦面做的发面饼、蒸饼、油饼、淋饼、单饼、千层饼、各种火烧、各种馅饼,以及嫩茭瓜丝加面“托”的茭瓜饼、茄子切片沾点面糊烙的茄子饼、烀熟的地瓜去皮后加少许面烙的地瓜饼等。另外,玉米面、高粱米面,也皆可烙饼。其中,用小麦面烙的馅饼,有包豆沙的、包糕面的,也有包菜馅、包肉馅的;火烧有硬面的砍边火烧,包馅的肉火烧、糖火烧等。而用烫至半熟的小麦面烙的油饼,则堪称饼中精品,是旧时民间家庭待客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现今境内各大宾馆、饭店主要的地方特色食品之一。
包子 境内的多种粮食面粉,如小麦面、地瓜面、高粱面等均可做包子。小麦面包子,有发面包子、烫面包子、凉水面包子等。不过民间习惯上只称发酵的白面为皮、馅比较讲究并捏褶包成圆形或捏成半圆形的和麦穗褶形的为包子。用黑面、地瓜面等为皮,且馅的质量较差,包成长形且不捏褶的,则称之为“菜角儿”“菜筒子”或“大菜饺子”。其中,春季用时鲜的山菜、海菜(如山苜楂、海莴苣、海骆驼毛等)包的“菜角儿”最为境内居民所喜爱。
饺子 又称“小饺”“水饺”“馉子”,是境内待客和在许多节日、家庆活动中的首选食品。饺子的种类主要以包馅的不同来区分,有素馅的、肉菜混合馅的、肉馅的、鱼馅及各种海味馅的几大类。其中最常见的是肉菜混合馅的,这类饺子又以大白菜加肉拌馅和荠菜加肉拌馅的最受欢迎。沿海地区多做鱼馅和各种海味馅饺子。鱼馅以狼牙鱼、针鱼、鲅鱼、鲶鱼、鳝鱼、青鱼等为佳。
除鱼馅以外的海味饺子以各种小海产为馅,尤以虾仁、蛎子和鲜蛤馅最佳。用海莴苣等新鲜海菜包的饺子,叫海菜饺子,为初春季节人们喜爱的时鲜食品。
水饺
面条 境内俗称面条为“面汤”,荣成、乳山有些地方则只称之为“汤”。按做法的不同分,有过水面、爆锅面汤、片汤、清水熬的杂面汤等。按用面不同,则可分为麦子面汤、豆面汤、豇豆面汤、地瓜面子面汤等。而旧时一般人家食用的,主要是用少量小麦和大豆加大量晒干的地瓜丝磨面做的杂面汤,也称“大面汤”“豆面汤”“豆子汤”,以及纯用地瓜面子做的地瓜面子面汤。
米饭 境内俗称各种米饭皆为“干饭”,做米饭叫“捞干饭”。其种类有大米干饭、小米干饭、黍米干饭、高粱米干饭以及玉米大碴子捞的“苞米碴子干饭”等。旧时,境内谷子种植较多,人们食用较多的是小米干饭。捞小米干饭,常要掺入豇豆、绿豆、地瓜丝等,也有加入少量大米混做的。20世纪80年代前,大米干饭为稀有食品,因为境内属旱作农业区,水稻很少,只种少量旱稻,故一般人家只在逢年过节或有重大祭祀活动时,才捞大米干饭。如今,大米已成为仅次于面食的三大主食之一,吃大米干饭,已成极为寻常之事。
稀饭 用大米、小米、高粱米等熬的稀饭,统称“米汤”,或“米汤稀的”。其中加入豇豆等豆类熬的米汤又叫“豆米汤”。用面或地瓜等做的稀饭,境内各地叫法则不同:环翠区和文登北部等地称玉米面稀饭叫“格子稀的”“棒棒格子”,地瓜稀饭叫“地瓜米汤”,先爆锅再下面疙瘩和菜做的稀饭叫“咸饭”。而文登南部及荣成、乳山的许多地方则以“饵”和“煮”称之,分别叫“粑粑饵”“地瓜饵”“咸煮”等。
地瓜和地瓜干 旧时地瓜是农家的当家粮,一般人家一年之中地瓜食品几乎占一半。烀地瓜,是多数农家冬季的主食,故每年秋收后,农村家家都要利用火炕、阁子或窖子,大量储藏鲜地瓜。鲜地瓜除烀食之外,还有许多吃法,如烀熟的地瓜掺入玉米面做发粑粑,地瓜擦丝加豇豆或小米等熬地瓜米汤等。秋季地瓜收获后,人们还要晒些地瓜干。地瓜干有生、熟两种,鲜地瓜擦丝或擦片晒的“地瓜丝子”“地瓜干子”既可在春夏季节烀吃或煮吃,也可用磨或碾子,将其“磨”或“掐”成地瓜面子,用来做地瓜面子面汤、蒸“起糕”等。熟地瓜干是将烀熟的地瓜加工后晾晒而成,主要是作为人们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