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6日 15:46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清末民初,农村无论男鞋女鞋,多为家庭妇女手工自做,少量出自城乡鞋匠之手。20世纪30年代,工厂生产的机制商品鞋开始流行,但直到50年代初,农村一般人家仍以穿自做的鞋为主。家庭手工做鞋主要有单布鞋、棉布鞋、绣花鞋、各种童鞋以及“猪皮绑子”等。
单布鞋 又称圆口布鞋,有皮底、布底之分。布底是用碎小布块先打“壳子”(袼褙),然后剪成鞋底样,将多层袼褙底样用细麻绳纳结实,再上鞋帮。底厚有达1厘米以上者,故又名“千层底鞋”。皮底则有牛皮、猪皮、车轱辘皮等,其中牛皮、猪皮做的三色底布鞋多为有身份的人所穿用。
棉布鞋 又称棉靴、靴子。也有布底、皮底两种,以绒或布为面。靴帮两片,缝制时多在靴面连接处夹一道软黑皮为眉子(也叫“夹牙子”),故又叫“夹眉靴子”。而老年人冬天穿的“毡窝子”和“蒲窝”,则多为鞋匠作坊所产。
绣花鞋 是女子裹足时代穿的,鞋两帮上刺绣精美的花卉。其中,外出穿着的“小脚女鞋”,除了花样多为掺针重绣外,有的还在软底上再加一层木底。放足后,城乡妇女又流行在圆口布鞋头或帮上绣花。
猪皮绑 用鲜猪皮稍加腌渍后缝制,毛朝外以防滑。冬天穿着时里面填充干稻草、羊胡子草或撕碎的苞米包(也叫“棒棒袄”),小腿上缠上布片或麻袋片,用绑带扎紧。20世纪60年代前,赶大车的“车把式”以及渔民冬季多穿猪皮绑。在所有鞋类中最粗糙不过的猪皮绑,不但保暖效果极佳,并且非常“养脚”(脚不至因受冻或风吹而皴裂,还能保护皮肤滋润)。保养起来也十分方便,不用时挂在背阴处自然晾干,穿时用水泡软即可。故俗语有“新新绑,靴不挨”。家庭手工制做的还有幼童穿的“小绑”“虎头鞋”,以及成年人夏季穿的木屐,俗称“嘎哒板”等。
20世纪30年代后,皮鞋、胶鞋在城镇居民中逐渐流行。农村除自做布靴、布鞋外,“万里”胶鞋、牛鼻子鞋、乌拉绑子等成品鞋也开始流行。其中乌拉绑的底和帮用料皆为车轱辘胶皮,形似圆口布鞋。但较布鞋肥大,穿着走路“哐荡”,不跟脚,而且质料太硬,鞋口处常把脚磨破。不过因这种鞋“泥水下得去”,是农村春、秋、冬季穿着最多的一种鞋,至60年代初期在农村仍流行。60年代中期后,春、秋、冬季穿解放鞋最普遍,夏季则几乎人人必穿塑料凉鞋。80年代后,各种平跟、高跟、半高跟皮鞋成为穿着主流;水鞋、凉鞋、旅游鞋、休闲鞋等式样繁多,人们可随季节、天气和衣着的变化而任意搭配。90年代起,各种款式新颖的机制布鞋、布棉靴再度受到城镇部分人群的青睐,其鞋底材料多为塑胶、牛筋、聚氨酯,也有的在布底外覆一层橡胶,轻便耐磨,透气性好。
袜子 旧时多用白棉布手工缝制,有单、夹、棉之分。做法是先纳袜底,再上袜帮(也叫袜腰儿)。缝补袜子的模具叫“袜子板”,也叫“楦头”“袜楦头”。20世纪40年代,机织线袜开始流行,俗称“洋袜子”。60年代,出现尼龙袜子,因其耐穿、易洗而大受欢迎。80年代后,各种丝袜、高筒袜、连裤袜等一齐流行,花色品种不胜枚举。90 年代起,因尼龙袜透气性相对差,俗话叫“憋汗”,各种精纺棉线袜重新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