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17:03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报喜 添喜后,首先要及早告知产妇娘家,俗谓之“报喜”。一般是距产妇娘家较近的,添喜当日就要去报喜,相距较远的可于第二天报喜,不可拖到第三日以后。报喜其实也是报平安,尽早报喜,让娘家人放心、安心,既体现了夫家对产妇的关爱、重视,也是对产妇娘家父母和家人的尊重。为表郑重,报喜多是产妇的丈夫,即婴儿的父亲本人前往。所带礼品多是两把(俗称10个鸡蛋叫“一把”)煮熟染成红壳的“红鸡蛋”。
除首先要向产妇娘家报喜外,有的人家还择日到姑、姨家报喜。村邻、亲友之间一般不派人报喜,旧时多是在临街的大门挂一系有红布和铜钱的桃枝,谓之“挑红”。只要看到某家“挑红”,人们即知此家有生育之喜,村邻、亲友必相互告知,皆要备礼择日来贺。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电话、手机的普及,采用打电话、发短信乃至近些年来发微信等方式向亲友报喜已成风气。
看喜 邻里、亲朋等持“喜礼”到生子之家贺喜叫“看喜”,也叫“看欢喜”。一般在婴儿出生三四天后,村邻们就开始陆续到喜主家看喜。看喜的时间必须是在每天的上午,所带礼品主要就是鸡蛋。旧时的乡间,生育不仅是一家一户的大事,也是家族、宗族乃至全村人的大事。所以谁家生男添女,邻里必来看喜,在过去的一些小村,更是不分宗族、姓氏,几乎全村家家都来看喜。这些既非本家本族,亦无亲戚关系的邻里,民间谓之“喜亲”。旧时人们生活普遍贫困,邻里间看喜,大多都只能拿出十几个鸡蛋,有的甚至只有几个鸡蛋。但正是靠这种邻里相帮、积少成多,千家帮一家的乡间良俗,在物质生活资料极度贫乏的年代,帮许多贫困人家渡过了难关,使那些贫寒人家的产妇坐月子,也都能吃上鸡蛋以确保母婴平安。
婴儿姥娘、舅、姑等亲戚,一般按报喜时的约定,于婴儿出生后第八天、十二天或更长一段时间后一起“看欢喜”,所带礼品多是鸡蛋、小米、红糖、老母鸡等营养品和小孩衣物、布料等。环翠区等地还要带一个十几斤面蒸的发面大喜饼。中午,婴儿奶奶家要以喜主身份宴请亲戚及本家本族的长辈,主食为面条,谓之“吃喜面”。为亲戚来看喜举办的喜宴,邻里喜亲们一般都不参加。喜主家则是于喜宴结束后,盛一碗喜面,或切一块喜饼,分送邻里,以略表谢意。邻里收下后必有回礼,回礼一般都是1角或2角钱放在碗里或包袱里让喜主家带回。没钱的或钱不凑手的,则多是挖一瓢麦子充作回礼。喜亲回礼,俗谓之“压包袱”,意为“送礼不能空手而回”。自20世纪70年代末,看喜的礼品日渐丰厚。90年代起,看喜在宾馆、饭店宴客者逐渐增多。进入21世纪,亲戚、朋友之间看喜的礼品逐步由礼金代替。
搬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谓之“满月”,一般人家都要吃面条简单庆贺一番。家境好些的往往也设宴招待亲朋。是日,由爷爷或奶奶用剪刀给婴儿剪掉胎发,俗称“铰头”(其实只是象征性地剪一二剪子)。过了满月,产妇娘家就要搬产妇和婴儿回娘家住些日子,称之“搬满月”,对婴儿则叫“走头一趟儿”。旧时,一般由小孩的舅舅赶着牲口来搬。包婴儿的被子上要插一枝系红布的桃枝,拴几枚铜钱。文登、威海卫等地要蒸一只面老虎放在婴儿被上,意为驱凶避邪。乳山则由外婆家给婴儿置办长命锁、手镯、脚镯之类的首饰,并赠以白面制作的“长岁锔锔”,寓意保孩子平安。此俗沿袭至今,只是“搬满月”的运输工具改为汽车或出租车。
过百岁 婴儿降生百日谓之“过百岁”。但境内“过百岁”多在小孩长到第108天举行,并且仅限于祖父母、伯、叔、姑姑及外祖父母、舅、姨等亲戚参加。届时,众亲戚均带礼品前往祝贺,小孩的父母也要摆席答谢。
赶生日 小孩满周岁时,其父母或祖父母须邀请亲友一起庆贺孩子“头一个生日”,俗称“赶生日”。生日礼品除衣服、糕点、玩具外,外婆家还要用面粉发酵后蒸寿桃和“锔锔”。赶生日最重要的仪式是“抓周”,俗称“抓锔锔”。届时,小孩穿戴一新,待亲友到齐后,在婴儿面前的簸箕里或木盘上放置书、笔、算盘、秤、寿桃、“锔锔”以及木尺、土块、石头等十几种物品,任其随意抓取。习俗认为,观婴儿抓取物品可预知其一生志向和前途,如先抓书或笔,预示将来学业有成;先抓算盘或秤,预示将来经商有方;先抓土块,预示将来一辈子要与泥土打交道,等等。所以,人们都把土块、石头等物品尽量放到离孩子较远的地方,故意让孩子抓不到。仪式结束后,主人设丰盛午宴招待客人。此俗至今长兴不衰。
现在仍盛行的小孩周岁生日“抓锔锔”
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少生、优生,只生一胎的观念在境内被人们普遍接受,孩子看喜、过百岁、赶生日等生育礼俗中的庆贺活动也日趋隆重。在宾馆、饭店宴请宾客者逐渐增多。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过第一个生日时,有的家长遍请亲友、同事、同学,摆宴十几桌,生日礼物也日渐丰厚,给孩子的“压腰”钱,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铺排之风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