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5日 12:25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观里教堂
观里教堂(1960年代)
老洋房资料
地 址:经区桥头镇观里东村
原用途:传教士住宅、教堂
后用途:村办小学
建造年代:1925年
拆除时间:1967年
上世纪初,英国基督教兄弟会传教士西德尼·史密斯与女传教士简·阿普理查德先后到石岛传教。1906-1907年,西德尼与简结婚后,到观里村租住民房、设点传教。1910-1912年,西德尼和简到刘公岛教会印刷社供职。但由于染病在身,他们于1913年迁往上海,西德尼在那里病逝,年仅41岁。简返回观里村,继续她的乡村传教生涯。婚后简改名玛格丽特·简·史密斯,信徒称她为“米师娘”,村人也称她“老米婆”。在她的主持下,该点的传教活动异常活跃。
早期的传教士住宅
为了扩大规模,“老米婆”分别于1915年、1923年、1925年3次购得村民夏锡仁、夏元祺、夏继英、夏锡棋2.53亩土地建起了宿舍、教堂和学堂。其中一期购得的1.1亩,包括地上的2进院4栋民宅,为传教士的生活区。二三期购置的土地主要用于建教堂和学堂。教堂为欧式建筑,能容纳200-300人做礼拜。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老米婆”遭到日本人的关押,教堂财产遭日军抢掠。1945年抗战胜利后“老米婆”获释,后返回英格兰,1954年去世。
曾在观里教堂传教的柯雅德一家,前左为其小儿子柯大卫
观里教堂的设立与建设,村人夏陈模起了不小的作用。夏陈模于1882年在北京皈依基督教,后回村同英国传教士一起传教。1910年前后在史密斯夫妇暂时离开观里村时,他主持这个传教点的工作,并自己掏钱建了一处简易教堂。后又协助“老米婆”购房购地扩大规模,使观里村成为山东的一处重要传教基地。
柯大卫考察教堂遗址(2006年)
柯雅德和内莉夫妇1929—1933年曾在观里传过教,其子柯大卫随父母在那里生活了3-4年。2006年81岁的柯大卫来威海时,曾专程到观里故地重访。
1947年,国民党进攻威海期间,威海环海兵工厂迁址观里,用教堂作生产车间。新中国成立后,教堂改作学校。1967年桥头公社建大礼堂时拆除,所拆木料、石料全部用于建大礼堂。现教堂遗址已建起民房。
传教士住宅遗址(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