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7日 09:05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陈毅《青松》诗词手迹
建军初期,井冈山上显身手
陈毅【1901.8.26—1972.1.6】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缔造者之一,他崇高的政治品质、卓越的军事领导和指挥才能,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已显现出来。1928年4月下旬,陈毅与朱德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1万余人转移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井冈山会师以后,陈毅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兼12师师长,在政治工作上协助毛泽东。陈毅1929年2月所做的一首诗中有句“会师天下壮”,讲的就是这一时期。
不久,陈毅发现南昌起义部队的干部、战士,一上井冈山就带着某种优越感,认为自己人众枪多、能打仗,瞧不起秋收起义部队。他们认为,秋收起义部队是湖南的学生兵,文质彬彬的。而秋收起义部队则认为,南昌起义部队旧军队的作风重、纪律差,是“油子兵”。这两支队伍出现了不团结的苗头。于是陈毅向毛泽东建议,对部队实行混编,两个部队的干部互相交流一下,特别是对南昌起义部队,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建议赢得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他认为这是加强两军团结、巩固部队的重要组织措施。
陈毅还亲自抓各部队的士兵委员会,经常把士兵委员会的骨干集中起来,给他们讲课,宣传红军的革命性质、任务,官兵一致的原则,特别注意宣传部队团结的重要意义。龙源口大捷后,红军攻入永新城,28团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武器弹药。而31团在茶陵高陇战斗中,弹药消耗较大。于是,陈毅建议,应该给31团补充弹药,支援他们一下。但是很多同志想不通,陈毅与朱德商量后,召开了各单位士兵委员会负责人联席会议,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会上,陈毅以“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的故事教育大家团结的重要性,参会人员很快统一了思想。会议决定由28团拨给31团3门迫击炮、2挺机关枪,并号召28团的战士每人献出1颗至5颗子弹,支援31团的战友。那时,子弹是战士的命根子,是用鲜血换来的,献子弹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经过陈毅的动员,却有了28团的干部、战士向31团捐赠武器、弹药的动人场面:坝子边上摆着一排大箩筐,28团的同志陆续将崭新的子弹投入筐内,有的战士还把自己长期珍藏、磨得锃亮的“家底子”都献了出来。31团的指战员深受感动,他们拉起了横幅,上面写着“欢迎28团发扬革命风格,向28团学习”等标语。这一行动在无形中增进了两个团的团结。

陈毅《梅岭三章》诗词手迹
梅山遇险,《梅岭三章》以言志
自从主力红军长征以后,陈毅和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斗争的同志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陈毅曾经多次在诗中抒发自己日夜盼望接到党中央指示的心情。1936年冬季的一天,交通站送来了在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做我党地下工作的陈海写的一张纸条,说中共中央派人绕道从香港来了,请负责人下山去会面。陈毅看了纸条,和大家商量了很久。陈海做我党的地下工作时间不长,这个纸条又来得突然,是否靠得住呢?但是,如果不去,万一错过了和党中央联系的机会怎么办?明知此行有风险,陈毅还是决定亲自进城去探探虚实。
第二天,陈毅穿上一件长袍大褂,装扮成教书先生的模样,从容地向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庾县城走去。当时,大庾县城西门外有一家“广启安”糖铺,是我党的秘密交通站。陈毅走到距离糖铺不远的地方,发现一支国民党部队正向这边奔来。他机警地拐进小巷子,然后绕到斜对着糖铺的一家茶馆,装作若无其事地坐下来喝茶。一位在糖铺工作的老同志见状悄悄过来跟陈毅说:“陈海叛变了,你赶快走!”陈毅发现糖铺已被包围,县城也开始戒严,岗哨林立,沿原路返回已经不可能了,他便从茶馆后门出来。不料,他刚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就迎面遇上了一支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队。一个军官大喝一声:“往哪里走?”接着,一个士兵一把抓住陈毅,叫嚷道:“快点给我们带路!”陈毅沉着地望着这群凶恶又愚蠢的敌人,微微一笑说:“对不起,这条路我不熟,我不是本地人。” 陈毅在敌人的盘问下,从容镇定地回答:“我是教书先生,要到乡下买点茶叶……”那个军官一听,口气有所缓和,愿意与“先生”结伴而行。
怎样才能摆脱敌人呢?陈毅边走边想。走着走着,他借口要去厕所,终于离开了敌人的视线。那个军官在厕所外面等了足有两支烟的工夫,仍不见“先生”出来,便进去寻找,发现厕所后面直通茂密的山林,而“先生”早已不见人影。敌人才意识到,这位“先生”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人,于是赶紧搜山捕人。陈毅上山后,发现梅山已有敌军,身后又有追兵,急忙躲进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这个山洞不大,却很隐蔽,洞前面长满了茅草。敌人在山上搜寻未果,恼羞成怒,竟放火烧山。大火借着风势,越烧越旺,眼看就要烧到陈毅藏身的洞口,他也做好突围的准备。正在这时,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大火被浇灭了!陈毅暂时脱离了危险。敌人知道梅山有游击队的领导机关后,将梅山重重包围。陈毅率领游击队,经过了20多天的奔波,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安全地转移到广东南雄。
在梅山树丛草莽中隐伏20多天“虑不得脱”之时,陈毅在小山洞里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真实地反映了他在危急情势下,献身革命的决心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元旦校阅,日俘只服陈司令
1937年9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此后,新四军在江南连战连捷,每月都会打几场胜仗,不断缴获战利品,俘虏不少日本兵。隔一段时间,时任新四军1支队司令员陈毅就会给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副总指挥冷欣送些缴获的战利品。这种友善的态度却使冷欣很恼怒,因为他们并没有战利品可以回报。终于有一次国民党军队也捉了一个日本兵,为了炫耀,冷欣专门搞了个“元旦祝捷检阅大会”,不仅把第三战区的师长、旅长等都叫来了,还请来了陈毅等新四军将领。
1940年元旦上午,在江苏溧阳丫桥西吴村之东的平地上搭起一个主席台,冷欣等国民党高级党政军干部和陈毅等新四军将领先后到场。会上,冷欣首先讲话,接着是陈毅讲话。冷欣陪陈毅阅兵后,又对他的参谋长说:“带陈司令员去参观参观我们抓到的鬼子俘虏。”翻译向日军俘虏逐一介绍第三战区的将领,这些国民党将领衣着笔挺、威风凛凛,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可那个日军俘虏坐在那里,始终是一副不屑的样子。最后轮到翻译介绍陈毅了:“这位是新四军陈司令员。”不料,这个狂傲的日军俘虏却突然站起来,对陈毅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翻译问他为什么独独向陈毅鞠躬?他说:“新四军会打仗。”这些国民党将领听后脸上有些挂不住,自我解嘲地说:“这个俘虏很左。”陈毅听了哈哈大笑:“他不是左。据我的体会,对于日本兵,你就得用一个笨办法,人家才会服你。”“什么笨办法?”冷欣饶有兴趣地问。陈毅说:“你得狠狠地揍他!揍疼了他,鬼子他才会服你!”一时间,“左派俘虏”的笑话流传开来。
当天校阅结束后,陈毅又出席了在江南行署大礼堂举行的宴会,并即兴作赠答诗《赴溧阳参与校阅典礼答诗》4首。

1971年,陈毅(右)和他的医生在一起。这一年,陈毅做了肠癌手术,他与病魔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身患重病,仍想为党做工作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就像一棵在大雪中傲然挺立的青松,在动乱年代里,他挺身而出,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坚决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和过人胆略。从1970年5月起,陈毅就时时感到身体不适。由于当时他在政治上受到迫害,病情没有得到及时认真的诊断和治疗。1970年冬,陈毅回到北京,在301医院治疗,但没有查出病因。1971年1月16日,陈毅疼痛难忍,仓促中以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做了手术,手术中才发现是直肠癌造成的肠梗阻。手术进行了6个多小时,年近七十的陈毅以顽强的毅力承受了这次大手术。回到病房后,经过四五天的时间,他就下地活动了。医生们都被陈毅的精神感动了,将他严重的病情如实相告。陈毅听罢,笑着对医生说:“你们不告诉我,我也猜到几分。不要紧,是癌症就把它切掉,再长出来再切掉。你们治去,可以拿我做个实验,找出经验来!”
像往常一样,越是艰难困苦,陈毅越是乐观顽强。为了锻炼身体,他每天都绕着医院走上三圈,每圈足有3000米。他的体力恢复得很快,不久就出院了。正当大家为陈毅体力增强、精力充沛而高兴时,他的病情突然恶化了。当他再度入院时,癌细胞已经在体内扩散。一位熟识的医生来看望陈毅,陈毅问他:“你看我还能活多久?”医生难过得说不出话来。陈毅爽朗地说:“现在对癌症还没有什么好办法,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嘛!估计一下时间,好为党再做点工作。”第二次更为复杂的大手术后,陈毅的身体极度虚弱。连续两个月,他在剧烈的疼痛和严重的呕吐中度过。但他从不向医护人员提任何要求,从不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他全身插着管子,每一次翻身,都要忍受极大的痛苦,他总是捂住伤口,努力配合医护人员。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他还在床上系了一根带子,锻炼自己翻身,不让医护人员帮忙。一次,有位护士因病请了两天假,陈毅虚弱又不安地问道:“是我把你们累坏了吧?”
1972年元旦,也就是在陈毅逝世前5天,他还亲切地对一位守护在他身旁的医生说:“怎么过节也不回家看看?”周围的同志都禁不住潸然泪下。1月6日,陈毅这位毕生与中国革命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革命精神,像一棵高耸挺直、万古长青的劲松,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解放军档案馆供图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