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律法规>档案知识
水浸纸质档案抢救工作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8日 08:53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编者按:

近期,河南、河北等地遭遇暴雨袭击,多个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部分乡村发生房屋垮塌,档案安全受到威胁。其中,纸质档案的保管问题尤其应该加以重视,一旦档案遭受水浸应如何抢救?抢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纸质档案是指以纸张为载体,用字迹材料在上面书写或印刷记录历史和现实重要事件形成的文件资料,是各类综合性档案馆(室)馆(室)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档案无论从馆藏数量还是所载信息都十分重要,它们的保管状况直接影响到档案馆(室)档案保管的整体水平。由于这部分档案纸张种类和字迹材料的多样性,导致在保管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呈现多元化。其中水对纸质档案保管安全的威胁尤为重要。

水对纸质档案的安全隐患分析

我国档案馆(室)保存的纸质档案由于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纸张的种类和保管现状也很不同。在保管过程中面临着微生物、昆虫、鼠类等生物的威胁,面临着高温、高湿等气象因素的威胁,同时也面临着机械损坏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水因素包括液态水和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

自纸张发明以来,其制作基本上都是原材料制成悬浮液,并将其中的韧皮纤维、棉纤维、木材纤维、竹纤维、草类纤维、动物纤维、化学纤维等各种纤维材料的混合物,沉积到专门成型的设备上,经过干燥,制成平整均匀的薄页(片状物)。纸张制作的全过程基本上都是在水中完成的,因此,纸张在水面前表现得异常脆弱。

纸张在正常贮存情况下(相对湿度为50%~60%之间,温度为23℃),含水量一般在5%~12%之间。如果不是贮存在正常的情况下,含水量就会随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而变化。

纸张制成材料繁多,纸张的种类也多种多样。不同的纸张具有不同的吸水能力。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手工纸在浸泡3小时、机制纸在浸泡24小时后,含水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试样保存环境:温度为24℃,相对湿度为55%)。

不同种类纸张吸水量变化表

研究结果说明:由于造纸工艺和纸张成分不同,不同种类纸张的吸水量有差异。吸水量越大表明水对其影响越大,在相同的条件下,它的含水量越大。

水浸档案是指被水浸泡过的档案。有些档案虽未与液态水接触,但由于长期处于高湿条件下,自身吸水性能较好,造成纸张保存过程中含水量较高,因此也会如水浸一样受到一定程度的危害。水浸纸质档案如未能得到及时抢救和减湿干燥处理,会出现粘连、霉变等不良结果,特别是水灾发生季节往往是气温较高的季节,高温、高湿的协同作用会加速纸张纤维素的水解反应,影响纸张的机械强度;还会给霉菌和害虫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造成档案霉变和虫蛀现象;同时会导致字迹材料的褪色、洇化扩散。

抢救方法

水浸后的档案需要得到迅速而正确的抢救,目的是防止档案继续受损,应根据所具备的设备条件,合理选用适当的抢救方法。

1. 去污泥处理方法

由于水从外界侵入库房,档案上往往带有泥沙、泥浆、污物等,需用软毛刷蘸以洁净的清水清洗。清洗时,注意以下几点:(1)针对有泥沙处小心清洗,避免因过多清洗导致纸张起毛、起皱;(2)对染有明显污染物如油污等的档案,需单独处理并分开放置,避免污染相邻档案;(3)清洗过程中,小心搬动档案,避免二次损害;(4)将去污处理后的档案展平放置于塑料筐内,待进一步减湿干燥处理,如遇受淹档案量大,可采取冷冻保存,然后分批减湿干燥;(5)对于单页档案的去污,可放在玻璃板上,待清洗完成后,借助于玻璃板将档案从水中取出,可避免损伤纸张。

2. 去湿机减湿干燥法

去湿机干燥法的原理是为水浸档案创造一个持续低湿的环境并适当增加环境温度,使档案中的水分迅速蒸发以达到去湿干燥目的。这种方法要求房间密闭条件好,配备大功率的去湿机或多台小型去湿机。

操作方法:在木架上,先铺上吸水纸,然后将档案展平放置,也可以根据情况,在档案内夹入吸水纸用于吸收纸张中的水分并及时更换(一次夹入吸水纸的总厚度不能超过纸质档案厚度的1/3,避免档案变形)。然后开启去湿机除湿,当被淹档案纸张含水量降至约为14%(手感稍潮)时,将案卷按一定厚度平展叠放,于其上施加一定压力,干燥至正常含水量(6%~8%)。该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操作方便,室内温度、湿度条件可控,档案不易起皱、变形,非常适用于珍贵档案文献的抢救,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3. 远红外干燥法

将档案置于远红外干燥室内的木板或架子上,注意与远红外器保持一定距离,将干燥室温度升至60℃,一小时后逐渐降温,保持在40℃左右。干燥时,注意开启排风扇排除干燥室内档案蒸发出的水汽。档案基本干燥时(含水量约为14%),要将档案压平,再继续去湿干燥。该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批量大、效率高,只要温度控制得当,可以避免对纸张、字迹的影响。由于该技术需要控制温度,在应用时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干燥过快,损伤纸张。

4. 自然晾干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干燥方法,若受灾档案数量不大,受潮程度较轻,可用此法。操作方法:准备软毛刷、排笔、毛毡、吸水纸等材料,将档案沥去明水,放在通风条件好的房间内展平放置,采用吸水纸反复撤潮,尽量去除明水,在自然晾干过程中,每天坚持翻动2次以上。还可在档案中加入吸水纸,并及时更换,也可用电风扇增强通风去湿效果。在南方某地,由于灾后供电等条件所限,采用此法处理受淹的珍贵经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干燥速度很慢,若档案受灾严重,含水量过高,不适宜采用此法。对于单页档案或较薄的档案文件,最好是将其平放在干净的吸水纸上,勤换吸水纸以加快干燥速度,快干时也需加压,使之平展。

抢救工作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颁布实施,档案馆(室)的建设逐步纳入法制的轨道,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档案馆(室)越来越多,水灾对档案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很多档案馆(室)在选址和建设时受到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馆库建设并不理想,因此由于突发事件导致的纸质档案受损时有发生。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导致城区大面积积水。某机关档案室在设置初期地理位置相对较高不存在水灾隐患,但由于城市道路建设,使原有的泄洪沟渠变窄,当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时,档案库进水高度约为1.2米,许多档案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这个事例说明档案馆库建成之后若干年,一定要注意周围城市建设的变化,尤其是有可能对馆库产生危险的因素,要及时发现,及时防范,及时处理,不能麻痹大意。这个档案室的工作人员在前几年就已经发现单位附近的泄洪沟渠发生了变化,但是经过几年的风雨并没有造成危害,因此就忽视大意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档案馆(室)采用密集架保管档案。密集架在档案存放过程中具有许多优势。当下,不能片面地强调密集架的使用,在有可能发生水灾的地方,使用密集架保存档案就有可能对水淹档案的转移和抢救造成影响。南方某省两个机关档案室,一个库房使用密集架保存档案,另外一个则采用五节柜。两个档案室分别在不同年份遭受因台风造成的暴雨内涝,库房进水被淹。使用密集架的库房内密集架倒塌,档案漂浮得到处都是,并且淤泥直接与档案发生接触造成影响。在抢救过程中,需要采用专业破拆工具进行操作。由于城市没有马上供电,因此贻误了抢救时机。采用五节柜的档案室则将水淹的五节柜经过短暂的水分沥干后,立即将水浸档案放到低温冷库中进行冷冻。从后来的抢救工作中发现,其水浸过的档案基本上没有淤泥的污染,有利于水浸档案抢救工作的开展。

水浸纸质档案的抢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许多档案库房发生档案被水浸后,立即将水浸纸质档案放在低温冷冻柜(库)进行冷冻,一方面可以防止潮湿导致微生物的孳生,另一方面水浸档案放入底部有孔的塑料筐中进行冷冻,在低温下沥水,为下一步抢救赢得时间。但是在从冷库中取出档案时,一定要考虑所提供抢救空间的容量,要分批取出,再进行缓冲或减湿干燥;不能着急过多取出存放在没有抢救条件的空间,这样容易造成纸张的生霉和二次损害。

许多档案在保存时被装订成册,这样对整理编目等可能会有好处,但会给水浸档案的抢救带来困难。薄册或单页更容易抢救。当纸质档案发生水浸时,如果有可能的话,应将厚的档案拆成薄册或单页,并将金属装订物取下,避免锈迹污损档案。

有些地方采用一些器械干燥水浸档案,在操作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干燥温度。某单位研究表明,在相对湿度33%~55%的范围内,经老化测试,7种文化用纸(包括宣纸)保存的温度范围,在30℃以下是合适的,最高不得超过40℃。极少数单位甚至采用微波炉烘干档案。微波腔体内的温度不可控,遇到金属物容易造成局部加热过快,产生危险。因此,在选择干燥方法时,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很多水浸档案的产生是由于疏忽大意造成的。档案保管是一个事无巨细、责任心极强的工作,很多问题都应该考虑到,一旦疏忽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些地方发生纸质档案遭受水浸的事件后,管理人员没有第一时间上报领导及时采取措施对受损档案进行转移和抢救,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时间,造成纸质档案的二次损害。档案管理人员要高度负责,敢于担当,要及时发现隐患,防患于未然。

水浸纸质档案的抢救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从最基本入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管理档案;严格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25-2010)设计和建设档案馆,强化馆库建筑物的总体防灾功能;严格按照《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进行灾害的预防和抢救工作,制定灾害预警和应急预案,采用异质、异地备份等新型防灾手段。加强教育和宣传,在平时的工作中建立忧患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灾害对档案造成的损失。

作者:国家档案局科研所  荆秀昆 

来源:中国档案网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