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兰台经纬>业界要闻
70年前最美逆行者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8日 09:38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天津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从天津站出发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组建志愿军入朝作战。天津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抗美援朝运动,踊跃报名参军,捐款捐物。天津医护界先后组建15支志愿医疗队和防疫大队奔赴朝鲜前线,救助伤员,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此举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堪称70年前的“最美逆行者”。在国家危亡之际,天津医疗队的舍身忘我、救死扶伤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志愿救护,开赴朝鲜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之后,天津各界人士迅速响应,广大青年积极入伍,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逾6000余人报名,其中有百余人后来在前线立功。百万群众开展捐款捐物、增产节约等爱国运动。登高英雄杨连弟赴朝抢修铁路大桥,为国捐躯;天津曲艺界红星相声社捐献“鲁迅号”飞机、相声名家“小蘑菇”常宝堃赴朝慰问,壮烈牺牲;仁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捐献“仁立”号喷气式飞机。其他行业也都捐款捐物用于购买坦克、汽车等战略物资。全市人民同仇敌忾,以各种方式支援抗美援朝运动。

战争是残酷的。朝鲜战场炮火纷飞,自然条件也十分恶劣,部队的后勤保障供给严重不足,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加之志愿军入朝以来双方经过几次正面交锋之后,单纯靠部队配备的随军卫生员已无法满足巨大的医护需求,情况十分严峻。1950年11月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发出号召,为战斗中的中朝军民服务。为此,各地纷纷派出志愿医疗队赶赴前线,救死扶伤。档案记载显示,天津成为全国最早派出医疗队的地方。

当年,天津医护界组织“抗美援朝救护委员会”,由著名内分泌学家朱宪彝担任主任委员,外科专家万福恩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提出了“国家的安危就是我们个人的安危”的口号,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为抗美援朝贡献出一份力量。消息既出,很快得到响应,约4000余人报名。委员会发动市医务界进行捐款“千元行动”及捐献“飞机大炮”的活动,累计收到款项20多亿元(旧币),除了部分用于一架“白求恩号”飞机的款数转交给委员会以外,其余款项全部用于组织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及相关活动的开支。

天津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全体同志到达驻地时的合影

自该委员会1950年11月20日发出组建支援医疗队的通知后,不到3天,便有将近400余医务工作者报名参加。22日,组建起天津市抗美援朝支援医疗队第一大队,共80人。天津市各界人士于24日在中国大戏院为第一批支援医疗队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仪式激动人心,医疗队成员纷纷表示要坚决完成任务,不辱使命。为了支援医疗队的工作,天津市还组建了抗美援朝医疗队顾问团。顾问团中的成员朱宪彝、杨济时、赵以成、方先之等,均是医学界响当当的顶级专家。医疗队于26日开赴朝鲜,万福恩自愿担任第一大队队长。队伍中多为知名的医学专家,如骨科专家陈林堂、胸外科专家张天惠、普外专家雷爱德等,累计20余位。第一大队出征之时,时任天津市市长黄敬亲自到车站欢送,称赞这是一次“伟大的创举”。《天津日报》称赞其为“援朝先锋,卫国英雄”。与此同时,社会上有311名医生自愿组成医疗服务队,主动地承担起志愿医疗队成员的原职工作,以便使他们更加安心地从事前线医疗服务。

艰苦作业,团结一致

出征前线的医务人员每人配发一件美式皮猴儿(皮大衣)、一套棉衣裤、一双高筒军用皮靴,个人自带被褥。医疗队驻扎在黑龙江省的洮阳县的后方医院,医院由一座庙宇和一排排房子组成。在数九寒天的东北,天气异常寒冷,医院的玻璃上结了厚厚的冰霜。病房里住着从前线退下来的伤员,基本是手术后的疗养病人。医务人员每日需要给他们清理伤口、换药。有的伤员伤势严重,伤口化脓,面色焦黄,痛苦万分。据部分医务人员回忆,换药时他们都是小心翼翼,心绷得紧紧的。有的伤员在换药时解开棉袄,棉袄里面爬满了像芝麻粒一样的白里透红的虱子,医务人员都会耐心地帮伤员清理,真诚而细致地为伤员们服务。

医务人员除了救治伤员外,还承担排解伤员思想负担的工作。有的伤员受伤之后对于康复十分悲观,医务人员耐心地为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医务人员经常教育伤员注意军民团结,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不安心疗养和浮躁、傲慢等情绪。医务人员在平时还加强宣传工作,宣扬好人好事,向伤员报道时事新闻。此外,文娱活动也十分丰富。天津市政府和当地政府组织了文艺联欢演出,节目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伤员乐观积极向上。平时医疗队员还给伤员们朗读革命诗歌和文章,俨然成为一名“教员”。医疗队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伤员能够迅速康复、休养身体所需。医疗队和伤员的关系十分融洽,彼此把对方当成一家人。

第一大队在前线服务3个月后胜利返回天津。1951年2月13日,支援医疗队第二大队奉命出征,市各界代表约2000余人于12日举行盛大集会欢送他们。第二大队共66人,较第一大队人数略减少了一些,仍然由万福恩担任队长。队员当中有一部分是第一大队的成员,因为有第一次援助前线的经验,不少人仍志愿冲锋在前。时值1951年春节,天津市市长黄敬、副市长刘秀峰、周叔弢向志愿军伤员发出新春祝福,称赞他们是人民的功臣,人民应当给予他们最高的荣誉。3个月后,第三大队出征。

1951年5月23日,时任天津市副市长许建国在欢送天津支援医疗队第三大队和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第三大队时讲道:“你们的工作不仅是支援了朝鲜战地救死扶伤的工作,而且鼓舞了天津医务界更进一步的团结。”在医疗队奔赴前线之前,天津制药界及市民发起过两次捐献运动,捐助了大批的药品和医疗器材,以供医疗队之需。天津中药行业 5 次捐献药材,并向第三、第四大队的中医组捐献中药。

1950年冬,由于野战医院随军前往前线,只得将部分伤员迅速转往内地医院疗养。天津市人民政府接受了这个任务,遂命市卫生局在短时间内筹建临时疗养医院。经过18天的艰苦奋战,终于在武清县汊沽港建起一座医院。1951年夏,临时医院扩建成为能够接治300人的志愿军后方医院,并从武清县迁往唐山市丰南县稻地镇。直到1954年春,后方医院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宣告解散。抗美援朝期间,后方医院配合前线志愿医疗队积极对伤员进行康复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支援医疗队赴前线救治伤员,天津市医药及各行业也竭尽全力支援前线医疗队,真正做到了内外团结。各行各业军民团结协作,才是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关键。

最美逆行,彪炳史册

1950年11月20日—1951年5月,累计4000余人报名参加志愿医疗队,先后组成3支医疗队和12支防疫大队奔赴前线。大量的医学专家和医学界知名人士都曾前往前线救治伤员。医疗队员发扬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的精神,夜以继日地救治伤员,为伤员手术、换药、清洗伤口,甚至为伤员献血。此外,还帮助伤员洗衣、喂饭,排解思想上的负担等。医务人员完全忘我的工作,获得了广泛赞誉。周恩来总理在天津局级干会议上曾夸赞天津支援医疗队有“三好”:医疗技术好,医患关系好,内外团结好,堪称全国模范医疗队。

志愿医疗队队员们舍生忘死,冒着敌人的炮火赶赴前线,全心全意为伤员服务,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确为那个年代的“最美逆行者”。如今,全球都在面临新冠肺炎病毒的侵袭,抗疫形势十分严峻。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大批医护人员组成援鄂和国际援助医疗队,逆流而上,救死扶伤,负重前行,尤其值得人们尊重,同70年前的天津支援医疗队成员一样,是当代的“最美逆行者”。他们用鲜血、用脊梁撑起了共和国的天空,更号召起大批民众众志成城,共抗疫情,其人道主义善举必将名垂竹帛,万代传颂。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邹宇

来源:《中国档案》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