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兰台经纬>业界要闻
从毛泽东关怀子女成长看家风建设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7日 09:19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共产党员的家风反映着共产党的党风。毛泽东是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同时也是一位感情极其丰富的慈父,格外关爱子女的成长。为人父母者,无不爱护自己的子女,期盼子女健康成长,毛泽东在子女的学习、工作、婚姻、日常生活等方面同样倾注了父亲的责任和心血。

“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成长。他总是勉励子女多读书,并向他们推荐各种好书,要他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立志成才,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与子女沟通交流中,毛泽东总是会提到读书学习问题。毛泽东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他还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延安时期,为了鼓励毛岸英、毛岸青在苏联求学时多读书,尤其是多读中国的书,毛泽东先后两次寄书给他们,并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1939年8月26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讲:“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些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可惜的是,这批书在邮路上遗失了。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再次给毛岸英、毛岸青写信:“你们长进了,很喜欢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毛泽东肯定了毛岸英取得的进步,没有使用严厉的语句,而是作为一位宽容的父亲与儿子交流,舐犊之情,溢于言表。这次毛泽东还随信附有一张书单,挑选了21种60本书,既有哲学、经济、历史书籍,又有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写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

1954年7月23日,毛泽东致信女儿李敏、李讷,建议她们读《古诗选本》:“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信中毛泽东鼓励女儿们多读优秀的古典诗词,随时注意性情的陶冶和培养,体现了对女儿们更深层次的爱。

李敏从小在苏联长大,对中国文化起初比较生疏。回国后,毛泽东要求她尽快掌握汉字,练习毛笔字,好好读中国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李敏后来回忆说,为了培养她,父亲下了一番功夫。1959年,李讷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后,对于利用课余读一些大部头的历史著作,感到有压力。1959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给李讷的信中讲:“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

对于李讷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毛泽东十分高兴,并要求她要树雄心壮志,团结同学,虚心向人学习。1963年1月15日,他鼓励李讷:“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交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

“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

对于子女的工作,毛泽东强调“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要求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

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在父子久别重逢的情形下,毛泽东首先考虑的是让毛岸英到农村去接受劳动锻炼。临行前,毛泽东叮嘱毛岸英:“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但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还需要上另一个大学,去学另一半知识。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它就叫劳动大学。”毛泽东还嘱咐毛岸英:“你要老老实实地锻炼,要和群众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要有任何特殊,要多做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实际的调查,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情况,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遵照父亲的嘱托,毛岸英自带一斗小米和一些菜种,背上行李,到陕北农村吴家枣园去参加农业劳动。毛岸英在农村吃苦耐劳,工作干得很好,受到乡亲们的称赞。不久,毛岸英到山西、山东等地参加土改工作。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毛泽东还抽空给毛岸英写了几封信,指导他的工作、学习,关心他的成长。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的信中深情地写道:“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毛岸英一直珍藏着这封信,直到牺牲后才在他的遗物中被发现。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值此国家危难之时,毛岸英主动要求奔赴朝鲜战场。毛泽东针对当时的不同意见说:“我毛泽东的儿子不去谁去,就这么定了,我毛泽东要带这个头。”后经毛泽东亲自向彭德怀求情,毛岸英得以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赴朝参战。1950年11月25日上午,3架美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值班室被吞没在一片火海之中,正在值班的毛岸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夜,彭德怀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电告毛泽东。得知这一噩耗,周恩来和刘少奇深知这对毛泽东的打击会很大,不愿在指挥战役的紧张时刻去分他的心,加之当时毛泽东正在感冒中,便把电报暂时搁下,直到1951年1月2日美军在第三次战役中全线撤退,才将电报报送毛泽东。尽管极度悲伤,但毛泽东强压着悲痛的心情,最终说道:“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没有关系!”毛泽东逝世后,工作人员在清点遗物时,意外发现一个箱子里有几件毛岸英的遗物:一件棉布衬衣、一顶蓝色军帽、一双灰色纱袜。这几件东西,毛泽东保存了26年,寄托了他对儿子深深的思念!

“既是终身大事,也关系着我们的革命事业”

对于子女们的恋爱和婚姻问题,毛泽东非常尊重子女意愿,他总是从革命事业出发,要求他们寻找具有共同理想的伴侣。

1946年年初,毛岸英回到延安。在儿子恋爱问题上,毛泽东要求儿子要把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理想、品德、性格的了解上,同时要求儿子要注意自己的特殊身份,慎重从事。毛泽东提醒毛岸英:“婚姻对你来讲,既是终身大事,也关系着我们的革命事业。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一定要慎重,不能轻率从事。”

1948年8月,毛岸英、刘思齐一起到毛泽东的住处,向毛泽东征求意见。在得知刘思齐差几个月满18周岁的情况后,毛泽东表示同意他们交朋友,但不赞成他们立即结婚。毛岸英想不通:“岁数不到就结婚的人多着呢……”毛泽东发了脾气:“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谁遵守?我再说一遍,思齐不满18周岁就不许你们结婚!”几个星期后,毛岸英、刘思齐想通了,决定推迟婚事。1949年9月,他们再次找毛泽东商议婚事,毛泽东欣然同意他们结婚,并说道:“你们俩的意思是婚事简办,我完全赞成,就是要改一下旧习惯嘛。”10月5日,他们的婚礼在中南海举行,婚礼简朴而又热闹。除了鲜花、对联和贺词外,木板床、被褥等几乎都是旧的。婚礼结束时,毛泽东拿出随身带来的一件旧呢子大衣,满怀慈爱地说:“我没有别的东西送给你们,这件大衣,晚上可以当被子,白天岸英穿上可以防寒。”

对于次子毛岸青的婚事,毛泽东也十分关心。1951年,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深深的痛苦令毛岸青的病情出现了波动。对此,毛泽东更加挂念,多次去信询问、安慰。1960年,在得知毛岸青身体有好转后,毛泽东给毛岸青写信:“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我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性急。你的嫂嫂思齐和她的妹妹少华(注:即邵华)来看你,他们十分关心你的病情,你应好好接待他们。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有信,交思齐、少华带回。”正是在毛泽东的支持鼓励下,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了婚。

对于女儿李敏、李讷的恋爱和婚姻问题,毛泽东同样十分关心,主张大人们不要干涉,只要子女自己认为满意就行。

“不能叫孩子打着我的招牌享受特殊待遇”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严肃地指出,党的高级干部子弟的教育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毛泽东严格要求高级干部及其子女确立平民意识,带头遵守法律法规。

对于自己的子女,毛泽东从不允许他们打着他的旗号,以他的名义谋取私利。“要教育我的孩子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不能叫孩子打着我的招牌享受特殊待遇。”毛泽东要求子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吃苦在前,牺牲在前,做一个普通的人。

李敏、李讷在育英小学寄宿读书期间,每星期要回家过周末。到了周末,学校就把离校这一天的伙食费退给学生。李敏、李讷对带回来的伙食费,从来不自己花掉,而是如数交给毛泽东,毛泽东再转给生活管理员,并在管理科入账,作为李敏、李讷周末在家里的伙食费。

当李敏、李讷进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毛泽东让王鹤滨带着她们去报名。学校给了两张学生注册登记表,表中有一栏要填写家长的姓名,王鹤滨自忖不能自作主张,便把表带回中南海请示毛泽东。毛泽东对王鹤滨说:“你带去的学生,就填你的名字嘛!”结果,在李敏、李讷的注册登记表家长一栏中填写了“王鹤滨”,她们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同学习、生活、成长。

平时生活中,毛泽东多次告诫她们“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要“夹着尾巴做人”。对此,李敏、李讷牢记在心,慎独践行,慢慢领悟到毛泽东谆谆教诲的深刻道理所在。

毛泽东关怀子女成长,引领了良好的家风。在亲情与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之间,毛泽东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全党作出了表率,这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弘扬和培育优良家风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国家档案局 刘振华

来源:《中国档案》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