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馆藏介绍
威海市档案馆馆藏介绍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3日 13:43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威海市档案馆成立于1987年10月,属国家综合性档案馆。经过地级市建立,尤其是进入1990年代以来的不懈努力,市档案馆馆藏结构已由过去的以文书档案、现行档案为主的单一结构,发展到今天的多门类、多载体、多历史跨度的多元化结构。目前,馆藏档案资料主要分为10大部分。

明清档案  该部分档案共10卷、12件,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1507年至1899年形成的皇帝圣旨。主要有明正德、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皇帝褒嘉地方大臣及亲属的诰命书、敕命书,这部分档案是馆藏中最早的档案。二是甲午战争时期总理衙门、军机处、海军衙门、山东巡抚衙门有关甲午战争的电文、奏折。三是北洋政府关于英国交还威海卫的有关函电。

(英)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  该部分档案均取自国外,时间跨度为1898年至1940年,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文书档案,共2272卷;二是照片档案,共8726张,均为馆藏珍品。其中文书档案涉及英租威海卫32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照片档案则真实记录了殖民政府进行重大活动和英国海军及殖民军进行军事活动,直观地再现了近代威海的旧城面貌、风土民情和自然灾害等历史信息。

威海卫特别行政区管理公署档案  威海卫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个以和平方式收回的租借地。为把威海卫建成模范政治区以树立其国际、国内形象,1930年9月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成立威海卫行政区,内设威海卫管理公署,直接隶属国民政府行政院。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时期的档案也基本是空白。现馆藏493卷档案基本取自于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台湾国史馆、中央研究院。其主要内容有威海卫行政接管筹收报告、管理公署年报、重大施政措施、地方行政管理、对外经济往来等内容。

南非国外劳工部档案  该部分档案共176卷,形成于1895~1910年。主要内容包括华工登记名册、转运记录、日常管理、生活待遇、反抗事件以及部分华工家信和关于华工的一些司法文书以及一些南非华工生活纪录的老照片等。

革命历史档案  该部分档案共248卷,形成于1941~1949年。主要内容包括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胶东区党委、东海地委、山东省政府、胶东行署、东海专署关于组织人事、宣传、群运、农业、教育工作的指示、命令、决定以及威海卫市委、工委、行政办事处、市政府及所属部门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字记录。

建国后的文书档案  具体包括建国后县级威海市和地级威海市两个时期的档案,共38376卷、213282件。其内容主要是县级和地级威海市委、市政府及所属工作部门形成的有关威海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事件等方面的文字记录材料;中共中央、国务院、山东省委、省政府、烟台地委、行署等上级机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性文件。上述档案从不同角度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建国以来,威海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发展轨迹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声像档案  包括照片26966张、录音录像720盘。其中照片档案除英租威海卫时期及建国后的照片外,还有明清时期照片850张、大英威海卫行政公署照片7831张、革命历史照片269张、文革照片3520张,价值非常珍贵。该部分档案主要内容是威海不同历史时期一些重要风景名胜、道路桥梁、房屋码头、城市建筑、重大历史事件照片;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威海的照片;外国友人、海外华侨参观访问威海的照片;威海市重大活动的照片、录音、录像等。

专业档案  共168405卷、25643件,主要包括新闻档案、公证档案、土地档案、职称档案、统计档案、科技档案、科研成果档案、仲裁档案、房地产存根、社保档案及部分去世干部档案。

实物档案  共1002件,主要是建国前威海流通的钱币、服饰、课本、生活器具以及市委、市政府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的奖品、奖杯、奖状、证书等;威海各项重大活动纪念品、各级领导及知名人士视察和检查威海工作时的题词;外国友人、海外华侨及兄弟省市赠送的礼品以及一批威海籍名人档案。

馆藏资料  分为图书、报纸和刊物三大类,共22822册。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康熙五十九年刻本《春秋左绣》,嘉庆年间刻本《孝经》、康熙十一年、乾隆七年的抄本《威海卫志》、雍正三年的刻本《文登县志》;英租威海卫时期威海出版的《威海午报》、《威海日报》、烟台出版的《北洋民报》、《渤海日报》、《烟台日报》,1967年在台湾复刊的《东方杂志》和1962年在台湾创刊的《传记文学》。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