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党务公开
威海市档案局关于赴港台交流查档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0日 09:12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局

浏览次数:

  威档发〔2010〕19号签发人:刘鹏

威海市档案局

关于赴港台交流查档情况的报告

市委、市政府:

  为做好我市档案资源建设,丰富城市文化底蕴,进一步做活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文章,应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之邀请,市档案局一行四人于3月12日至3月30日赴香港、台湾开展研究交流与档案征集活动,在对外交流合作与档案资源建设方面取得很大实效。现将出访情况报告如下:

  一、出访情况及其特点

  本次出访主要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赴香港开展“威海籍香港警察研究”交流活动。 “威海籍香港警察”课题研究自去年开始我们就着手进入筹备,11月份派编研科长张军勇到香港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者访问,收集到一些档案资料,查访了部分历史当事人,同时与与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初步达成了合作研究的意向。为促进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利用赴台查档的机会,于3月12日赶赴香港参加14日举行的鲁警年度联谊会。

  鲁警年度联谊会是以退休威海籍警察为主体的民间交流活动。自1922年起,港英政府为加强警力,开始从威海招募警员扩充香港警队,成立过一支特别的警察队,并由此逐渐发展形成港警中的鲁警群体,在香港社会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此联谊会由上世纪中叶沿袭至今,是威海籍老警察互相沟通的重要渠道。14日参加联谊会的威海籍老警察有30多位,大部分为解放前夕赴港。会上,我们发放了威海的宣传资料及该项目的介绍材料,宣传了家乡的变化,讲明了课题研究的意图,不仅省去了单人寻找的麻烦,而且联络了感情,为今后的史料征集打下了良好基础。一些老警察为我们的诚意所感动,向我们述及当年参警服务的情况,给我们提供了继续追寻的线索。

  13日,我们与岭南大学就合作开展“威海籍香港警察研究”项目的具体事宜进行了进一步的磋商,从组织实施到成果展现都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时还对双方的分工进行了细化,明确了彼此的责任。14日,我们还在威海籍老警察吴传忠的陪同下,考察了香港警署旧址、香港监狱以及他们工作过的地方,使我们对威海籍香港警察曾经的工作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5日,约见了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香港分会的罗伯特·彼特先生。会谈中,他认为“威海籍香港警察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项目,他们香港分会将会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资料及人物查访方面的帮助。此外,他还提供了有关威海泰茂洋行的查档线索。

  第二阶段,赴台湾征集威海历史档案。

  16日、17日我们到深圳、广州寻访了威海历史名绅李翼之的两个后代,18日又赴台湾开始了为期13天的查档活动。

  在台期间,我们先后访问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国史馆”、“国家图书馆”、国民党“党史馆”、 “故宫博物院”等藏档机构,并拜访了多位史学专家和威海侨胞,圆满完成了查档任务。此次访问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2008年我们通过举办一战华工国际学术会议,与台湾学界从此建立了联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主任唐启华教授亲自参加该会议,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陈三井教授提供大量的史料支持,我们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也为他们所熟知,对我们的到访他们也非常重视。访台之前,他们就为我们摸清了档案的分布情况,还提供了大量的档案目录。18日我们到“中央研究院”后,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黄克武博士、副所长张力教授、前所长陈三井教授亲自接待并介绍相关情况,同时还根据我们行程安排制订了相应的路线图。档案馆馆长庄树华女士根据我们的查档需求,有针对性的介绍了相关档案全宗,使得我们可以快速进入查档角色,避免了时间、精力上的浪费。唐启华教授则带着弟子会见我们,准备让两名学生直接参与查档服务。

  2.受到同行的热情接待。3月23日26日主要在“国史馆”查档。由于在档案管理体制及查阅制度上有较大差别,该馆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如何查阅、登记、复制、扫描,并在其职责范围内给我们提供了最大便利。“国史馆”专门委员陈忆华得知我们是档案同行,便主动提出并亲自陪同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档案处理室、数字化工作室、审编处等部门,并就档案数字化同我们进行了相互交流。3月24日在国民党“党史馆”查档时,“党史馆”负责接待的杨小姐为了节省我们的查档时间,亲自把我们需要查阅的内容在厚厚的案卷中做出标识,极大地缩短了我们的操作时间。另外,得知我们要查阅威海国民党党员的重要情况,她主动查找“党史馆”整理出版的人物传记,把我们所需的内容复印给我们,免去了手抄档案的麻烦。

  3.受到台胞的鼎力相助。此次出访台湾,受到台胞各方的大力帮助。现年80多岁的毕长朴先生,是解放前夕随国民党撤退台湾的一名威海籍老兵,经历诸多磨难之后改做历史研究。在得知我们要去台查档信息后,他四处联系熟人帮助查找档案,提供线索,为我们的查档提供很多方便。同时还不遗余力为我们搜集资料,继之前给我们捐赠全套《传记文学》等历史文集之后,这次又捐赠了一套《民国山东通志》,并表示后期会将其全部藏书捐赠给市档案馆。罗奥道是近代史研究所介绍的一名老兵后裔,给我们在台查档、交流活动提供了很多交通方面的便利。我们为档案超重而回犯难时,他坚定地排除了费时、费力的邮寄与货运方案,在机场,他凭借个人关系及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机场工作人员,使我们严重超重的档案资料全部随机带回。

  此次查档也遇到了以往几次境外查档少见的困难:

  1.档案开放程度不高。像“国史馆”、“党史馆”等一些大型档案存放机构,只是近些年来才对大众开放,而且也只允许查阅其中部分内容。即使是允许查看的内容,在复制方面也存在诸多限制,“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规定每卷复制内容不能超过总数的50%,“国史馆”更是规定不能超过20%,最为麻烦的是“党史馆”,所有档案只能手抄。

  2.档案查阅利用不便。长期以来,台湾方面并没有专司档案管理的机构,“国家档案局筹备处”在2000年3月1日才成立,所以台湾地区现存的民国档案仍分别保存在各自机构或相应研究部门,档案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在此情况下,各个部门档案的信息化进展不一,多未进行或正在进行数字化,利用不便。同时,由于查阅利用手续繁琐,也造成了查档效率低下。在“党史馆”调档要填写复杂的调档单,在“国史馆”仅办理登记手续就耗费一小时左右。这些情况都对我们查档活动造成极大不便,降低了我们查档的效率。

  3.查档交通极为不便。这次的查档地点虽然都在台北,但却分布在互不相近的各个方向。另外,我们落脚的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的南部,不仅离市中心的“党史馆”较远,而且与不在同一方向的“国史馆”相距更远。建在山沟里的“国史馆”,不仅附近没有住宿的宾馆,而且交通极不方便,90公里的路程,需两次倒乘地铁、两次换乘公交车,单向行程就将近两个小时。

  尽管出访过程中有着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但我们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困境。为了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我们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才能归来;每次查档,我们都是去得最早,离开得最晚;为了多查档赶进度,我们中午也舍不得休息,有时拿出极短的时间吃点快餐面,有时甚至连快餐面也顾不得吃。在台期间,我们不仅把所有的工作日全部用在查档上,而且还把公休日也用在工作上。3月20日的星期六,将近一整天的时间,我们都在“国家图书馆”度过;3月21日的星期天,我们又对“老兵”进行口述史采访活动。工作上的投入也得到了台湾同行的好评。在“党史馆”,工作人员杨小姐看到我们每个人都在认真地抄写后讲,你们是大陆来此查档为数不多的档案团体之一,并且也是其中查档最认真的团体。

  二、出访的主要收获

  此次访问港台取得了丰硕成果。

  1.查回了大批与威海有关的历史档案。

  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我们查到了中英议租威海卫的完整档案,其中包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租借条约的最初草拟,到最终成稿,再从中英勘界到彼此派员治理,从行政事务到司法沟通,还包括北洋政府与英国商议收回威海卫的往来过程。同时还查到了大量的威海卫的经济档案,其中包括威海卫四海酱油酿造厂、威海光明电气公司、威海卫成记汽车公司等老字号的注册运营状况,中国实业银行威海卫分行的成立情况,威海卫渔行、渔船的登记情形。

  在“国史馆”,我们既查找到了民国政府与英国交涉收回威海的具体过程,也查到了威海卫管理公署的机构设置、人员委派情况;既找到了管理公署振兴威海的各种努力,也查到了徐祖善、徐东藩、孙玺凤、郑维屏四位专员的个人档案;既找到了郑维屏抗战的情况汇报,也查到了1947年国民党调兵遣将进犯威海的原始记录,同时还查到了国民党准备接管威海的“政府组织法案”和人事任免。

  在“党史馆”,我们查到了国民党党组织在威海的成立与发展过程,其中包括威海卫党部的建立与直隶于中央直属区党部的经过、《中央直属威海卫区党部组织条例草案》、威海卫直属区党部工作报告及威海卫直属区党部的撤销。此外,还查寻到威海卫党部负责人米义山的个人档案和开除孙玺凤党籍的档案。

  在“国家图书馆”,我们查到了关于威海卫邮政的史料文章、关于英国租借威海卫的历史背景和中英交涉收回威海卫的研究论文、台湾再版的乾隆年间《威海卫志》资料等。

  在“故宫博物院”,我们有针对性地查阅了部分北洋海军及甲午战争历史档案。

  综上所述,此次查回的文字档案近万页、图片档案20余张,同时还获赠图书资料40余部。查回来的档案形成时间上自晚清,下至1948年,内容主要为中英租借威海卫及交收威海卫谈判、威海卫特区治理、威海卫的抗战、国民党进犯威海等重大历史事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时,所带走的档案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因而这部分档案史料价值极高。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查档,并同已有馆藏结合,把清政府外租威海卫、北洋政府议收威海卫、民国政府收回威海卫以及威海卫特区治理这段历史较为系统全面的描绘出来,连贯了威海历史的发展脉络,承续了威海历史断裂的文脉。

  2.结识了一批与威海及其历史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

  此次查档前往拜访并有幸结识了许多与威海或威海历史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先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黄克武所长、张力副所长、陈三井教授、台北政治大学唐启华教授、元培科技大学孙若怡教授。

  张玉法先生系山东峄县人,14岁随山东流亡学生到了台湾,现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张先生著作等身,影响力很大,他的《中国现代史》是台湾各大学历史课程的常用教科书。他曾召集两岸学者四十余人,历时五年编辑成330万字的《民国山东通志》,是研究山东历史的必备书目。他发动创办的《山东文献》季刊,从1975年创办至2003年出版了112本,现已装订成28卷合订本。

  张先生身为大家,却没有大家的“架子”。一个要求拜见的电话打过去之后,他非常爽快地答应我们约定的时间与地点,在交流过程中,他也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他所创办的《山东文献》刊登了大量有关山东近代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追忆文章,是研究山东近代史的最佳史料,但在大陆十分少见。闻知我们对这套巨著很感兴趣后,张先生将其家中仅存的缺少第一卷的一套赠送我们。为了弥补缺卷的遗憾,他多方打探,找到了第一卷,并在我们离开前的头一天晚上10点多亲自送到宾馆交给我们。

  3.档案搭台,经贸唱戏,有力地推介了威海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们不断挖掘威海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以此为桥梁推动了威海与欧洲、香港的文化、经贸交流。尤其自2006年与香港历史博物馆合作举办以威海—香港为主体的英国租借地历史文化研讨会以来,两地的沟通联系不断加强。从2009年开始,我们又与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联合开展“威海籍香港警察研究”项目,推动着发展势头良好的两地交流更上一个新台阶—以档案文化交流搭台,推动两地经贸合作与发展。

  我们此次到港后通过威海籍香港老警察宋修民先生结识了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志盛先生。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是香港著名商界巨头李兆基先生的香港恒基兆业地产集团下设的子公司,成立于1923年,投资范围涉及房地产、旅游、轮船运输、燃油贸易等。正在寻找异地合作伙伴的何先生,在听我们介绍了威海优美的自然条件、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等情况后,坚定了来威海考察的信心。4月初,等到我们回到威海,何先生也如约前来。孙述涛市长亲自会见何先生,市档案局全程陪同参观、考察活动。何先生经过考察,对威海十分满意,认为小轮(集团)有限公司与威海在造船、旅游、房地产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希望双方进一步加深了解,寻求合作机会。

  4月中下旬,市政府即将率团赴香港开展旅游、经贸推介活动,鉴于市档案局和“威海籍香港警察研究”课题的桥梁纽带作用,点名要求市档案局参与活动,并给予半天时间组织两地文化交流。我们为此开展了紧张的准备活动,打算以举办展览,举行座谈会等方式推动旅游、经贸活动走向深入,获得成功。

  三、今后的打算

  此次出访查档和业务考察虽然取得了极大成功,但查取的档案还未得到开发利用,一些档案资源因为时间关系也没有获取,有鉴于此,我们要在如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工作:

  1.进一步加强境外档案的征集力度。此次查档尽管我们早出晚归,时间紧张时午饭都顾不上吃,但由于档案内容多、数量大、时间短,无法将档案全数查回。后期,我们将根据原定计划,继续开展境外查档活动,争取将在香港、台湾的威海历史档案全部纳入收集视野,力争全部复制或摘录,以填补威海相关历史存档的空白,并为大陆学者的研究提供史料依据。

  2.进一步做好“威海籍香港警察研究”课题。4月21日在香港举行的2010威海卫(香港)警察联谊会期间,我们将与岭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加强双方的密切合作,在威港两地全面展开调查采访活动。活动重点是本次新结识的老警察,通过他们加强资料收集和人物采访活动,同时加强整理、编辑力度,争取两年内出版一部香港威海籍警察口述史专著,在威海与香港同步举办一个大型展览,与山东及香港有关部门在威联合举办一次座谈会。同时,视课题开展情况,筹划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合拍一部文献纪录片。

  3.依托所征集到的史料,开展“民国威海”史研究。民国时期的“特区威海”是威海的一段重要历史,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仍处于空白状态。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此次查到的档案以及以前收集到的资料,加强这段历史的研究。同时以中国特区发展史这一各方均感兴趣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为主题,选准时机,与两岸三地有关部门在威海联办学术会议,邀请学术界与实务界的人士共同参与,以此促进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共同把脉特区发展的走向。

  4.继续利用历史研究成果扩大威海的对外宣传。利用档案研究历史,利用历史宣传威海是我们长期和一贯的工作方针。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渐深入,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历史资源扩大威海的对外宣传,利用研究的文化成果宣传、推动威海的对外文化、经贸交流。

  以上报告不当之处请指正。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六日

主题词:出境查档 报告

 抄送:市台办、市财政局、市外办。

 威海市档案局办公室               2010年4月16印发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