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2日 08:32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局
浏览次数:
由于种种原因,原来组织的五人小组有两位不能参加,只剩下我、丛阳滋副主任和我们局里的一位翻译。2月7日,我们三人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班机经过10个小时的飞行,于当地时间2月7日晚6点到达伦敦。侨居伦敦的华侨王光启先生早已在机场等候,我们下了飞机就上了他的面包车。
王光启先生祖籍青岛,70多岁,50年代末出国定居,在伦敦生活了30多年。太太李秀华是我们威海后双岛村人,40年代末随父去香港。他们二人的出国,都带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时代背景,尽管对历史上的一些问题颇有微词,但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是痴心不改。改革开放后,他们回乡捐资助学,投资办厂,是较早回国投资建设的爱国华侨之一。他们在威海购置了自己的住房,每年的春秋季节都能回家居住一段时间。1999年,他又买了一幢六千平方米的大楼,在威海建起了建华外语学校。学校办得很成功,很有影响。
学校全由外籍教师任教,按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分设了十几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到200多人,而且还有很多求学的因学生满员而拒之门外。他们不但自己回国办校,为国效力,而且还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青海,当起了“志愿者”,为青海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到现在已是第四年年头了。我非常敬佩这两位老人,非常敬佩他们的爱国之情。
王氏家族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王先生的父亲解放前在青岛做过牧师,家庭的影响使他们都走上了信奉耶稣之途。王先生还在伦敦华人基督教协会担任重要角色,经常在盛大的礼拜仪式上做讲演。他个人出资办了一份宣传基督文明的中文报纸,面向欧美的华人基督教民。王先生才思敏捷,精力充沛,别看他那么大年龄,可做起事来干脆果敢,讲起话来干净利索,特别是他的祷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按照基督教的规矩,每次吃饭前总要先做祈祷。而他的祷词非常丰富,几乎每次都不重样,无论谁在场,他都能把你以及你的事加进他的祷告词中。我多次被他送到耶稣面前,祈求给我提供保佑。当然,那都是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尚且不论是否有效,就他那份慈善的关爱之心我也得倍加感激。
他曾多次给我讲过耶稣的降生、基督对万物的主宰作用、三大教派的形成……,但我这个人就是不往脑子里去。不过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也使我改了不少旧的观点,有了不少新的看法。其实,西方宗教有很多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有益的东西,我们不应谈教色变。基督教倡导人们做善事,做好事,这种倡导对于社会治安的稳定、社会风气的好转,从某种意义上讲比法律制约还起作用。对于西方文化不可照搬,但有些东西完全可以借鉴。其实,有好多东西早已被接受或利用。如我们脱口而出的“礼拜六、礼拜天”、“公元2002年”;这些不都是源自于西方宗教的称谓和以耶稣生日为起始的纪年吗?
我不敢说王先生对我们提供的那些帮助是不是听信上帝旨意的结果,但他的确是一位爱做善事、善做好事的人。在我三次出访英国的时间里,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接站送站是他的事,食宿安排是他的事,没有结完的帐由他去结,没有复制完的档案由他去拿,需要继续查阅的档案,只要你一个传真、一个电话。在英国各地查的档案都先集中在他那里,然后再由他带回来。有时为给我们带档案而不得不大减自己携带的行李。他常开玩笑的一句话:“我的家成了威海市档案局驻伦敦办事处。”
其实,说他的家是我们的办事处一点都不过份。这不,我们下了飞机就被接到他的家中,又是泡茶又是煮饭,他们全家人都在忙活。不知是在飞机上没休息好的原故,还是他把车开得太快的原因,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挪了位置,一个个的脸色傻白,谁也不想吃饭。在他们的好说歹说的劝导下,我们吃了碗面条。饭后又送我们到住处。那时已是伦敦时间晚10点,北京时间8日早6点,我们整整24个小时没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