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1日 17:06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局
浏览次数:
在我们所接触的英国人中,他们对英国租占威海卫并不认为是一种侵略行为,他们认为那时中国太软弱了,英国人来帮助中国免受欺负的。我的一位英国朋友就透露过这样的观点。但更多的英国人不愿同我们直接谈论这个话题。谈的更多的是骆克哈特与庄士敦这两个人物,他们认为这两个人为中国做了不少好事,他们甚至为其感到骄傲。这里,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史实:两任行政长官都是英国在威海卫实行殖民统治的代表,他们奉行的是大英帝国的旨意,代表了英国侵略者的利益,他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殖民统治的目的。当然,就其两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讲,也都有一定的长处。
我佩服骆克哈特的学习精神。
骆克哈特精力过人,毅力超常,才华出众。对中国的文化无所不学,无所不通。在苏格兰图书馆,
我们见到了他的读书笔记。从他的笔记中可以看出,《论语》、《易经》、《大学》、《中庸》、《左传》、《资治通鉴》等书都读遍了。他与孔令贻关系密切,对孔子也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他与中国近代哲学家辜鸿铭经常通信,对哲学很有研究;他与徐悲鸿书信来往不断,对中国书画有着较高的欣赏水平;他与清末时期山东的巡抚周馥、杨士骧、袁树勋、孙宝琦都有联系,对中国的吏治研究得很透。在他的档案中,我们发现了他收集的中国歇后语300多条,用中文记录的民间故事厚厚的一本,撰写的威海卫风情民俗手稿满满一袋子。
庄士敦也是苏格兰人,他于1874年生于爱丁堡,曾在迈格伦大学就读,后又在牛津大学攻读东方古典文学和历史,并获得现代历史学硕士学位。1898年考入英国殖民部,同年以东方见习生身份被派往香港。经过半年的汉语强化学习之后,他被任命为辅政司骆克哈特的助理,后又任香港总督卜力的私人秘书。1904年在骆克哈特的举荐下到威海卫任政府秘书、南区(驻地温泉汤)行政长官。1919年2月给末代皇帝溥仪当英语老师。1924年在中英庚子赔款团工作。1927年回到威海卫任行政长官。庄士敦与骆克哈特的关系特别密切。在苏格兰图书馆我们看到,仅庄士敦写给骆克哈特的信就有20多公分厚的两大卷。同样他的知识非常渊博,天文地理,中外历史无所不通,唐诗宋词背得很多很熟,风土人情了解得很透。1910年出版了专门介绍威海卫的《华北的狮子和龙》,1934年出版了介绍溥仪宫廷生活的《紫金城的黄昏》。他收藏的珍贵文物、书籍及档案资料比骆克哈特收集的要多得多,珍贵得多。因为溥仪就送了他不少礼品,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宫廷用品也不少。可惜在他病死后不久,所有的档案、文物都不知去向。
在英国,骆克哈特的威信比庄士敦要高得多,而在中国,庄士敦的名望却比骆克哈特高得多。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庄士敦曾给溥仪当过老师的经历,抬高了他的身价,提高了他在中国的知名度。二是庄士敦得罪了英国的宗教界。1910年他以林绍阳为笔名写了《一个中国人对基督教会的抗议》一书,书中公开谴责了基督教会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公开发表了“西方传教士不应到中国去,人家中国有自己的宗教,而且这种宗教信仰也很有益”的观点。当人们得知这个精通中国佛教,既懂英文又懂法文的“中国人”竟是庄士敦时,马上受到了英国宗教界的猛烈抨击,纷纷指责他的大逆不道,称其为“古怪的佛教徒”。这无疑又给庄士敦影响了他在英国的威信。
对于英国人更详细的评价,我们没时间做更多的了解,连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查到的那160多篇文章,我们也没时间去详细阅览内容。因为我们必须在12点以前赶到英国国家档案馆取复制好的档案,第二天上午就得起程返回北京。没办法,我们只得兵分两路,留下两人处理已查阅部分的复制问题,我同翻译去国家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