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1日 17:04
信息来源:威海市档案局
浏览次数:
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是我们这次出访英国的最后一站。
伦敦大学是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并驾齐驱的世界名校,其规模比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还大。该校共有大大小小的学院70余所,分散在伦敦市区的20多条街道和市区的各个角落,有的还设在别的城市,甚至远在国外。该校建于1836年,总校位于伦敦市中心玛丽特大街。东方学院是伦敦大学70多所学院其中的一所学院,全称为东方与非洲文化研究学院,位于繁华喧噪的伦敦西一区。
我国许多著名学者曾在东方学院任教。著名作家、剧作家老舍1924—1929年应聘在这所学院担任华语讲师,并在此利用业余期间完成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近代国际知名画家、诗人、作家和书法家蒋彝,1934年经骆克哈特推荐在该学院教授中文;中国资深记者、著名作家和翻译家现客居美国的萧乾,1939—1946年也在该学院任汉语讲师。此外还有藏学家于道泉、文艺理论家刘若愚、台湾戏曲家马森都曾在这里任过教。现在在该学院任教的是著名教授、翻译家赵毅衡先生,他是1988年到此任教的,来前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就读,并获比较文学博士。他的夫人就是搅动文坛的“汉字魔女”虹影女士,她的《饥饿的女儿》等三部小说被翻译了21种文字,为世界畅销作品。
该校也是那些洋“汉学家”们施展才华的地方。朱尔典在任驻华大使前就在这所学院任教;骆克哈特1921年卸任威海卫行政长官回国后,接替朱尔典担任汉学教授。庄士敦1930年回国后在这所学院担任远东语言文化部主任。
英制大学里,每个学科只设一名教授,此人应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兼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庄士敦的远东语言文化部主任,也可称其为教授。庄士敦在担任“帝师”之时,对溥仪可以说是耐心又卖力,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也称他是一个很耐心的好老师。然而,庄士敦在教没有多少政治前途的英国学生时就不那么“称职”了。根据当时的课程按排,他每周需要授14个小时的课,并负责他这个系的全面工作。但当他需要他连续授课时,他便开始厌烦起来。有一次,他把学年中的课程删掉了一大块,理由是“已经详细地阐述了这个问题,再者,我不想重复。”他自己当教授,却把系里的事务性工作尽可能地推给与他竞争失败的讲师爱德华兹女士。他课上得很不认真,教得很不耐烦。有时课没上完就夹着书走了,有时则自己掏钱请蒋彝代课,有时干脆把课空着不上。他的工作态度使同伴们很不满意。本来,英国的教授,是终身长俸,然而1935年,对庄士敦意见太大的同事,竟然举行政变,差点使 庄士敦失了教授称号。不过,在此期间他的外界威信大增不减。因为他的《紫禁城的黄昏》出版引起世界性的轰动。实际上,学校从庄士敦身上也是获益不潜的:庄士敦的图书死后都捐给了该学院,尽管这不是他的初衷。
国内有关介绍庄士敦在该学院任职的一些情况显得有些离谱。舒乙在为他父亲作的《老舍早年年谱》介绍:“东方学院有五个系,十七类讲座,开设三十五门课,各有一名教授。在华语学系中,庄士敦是教授,爱德华和老舍是讲师。”老舍是1924—1929年在东方学院任讲师,而庄士敦是1931年3月被校方能知任该校汉学教授,1932年年初才开始担负教授职责。也就是说,老舍离开英国三年后,庄士敦才到东方学院上任,他们两人怎么有可能一起共事?而宁承恩在回忆老舍的文章则有板有眼的称:庄士敦不学无术又好摆架子,老舍几乎无法忍受起而争论。这更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李慎之先生在回忆钱钟书的文章中说钱“在牛津读书时,有一个老师,就是教过宣统皇帝的庄士敦,曾对他的论文提出批评,说是引据不全,又不像是原始出典。钱说:‘我以前哪懂这个,以后就注意了’”。庄士敦在牛津大学读过书,但从没听说他在牛津大学教过书。钱钟书夫妇在牛津的时间是1935年9月—1937年6月。如果说钱钟书还不知在论文中密密加注的话,那只能是在入校初期。而1935年7月,庄士敦就请假到长春看溥仪,直到这年的年底才回到伦敦。如果时间还可以向后拖的话,也不可能出现庄士敦在伦敦大学去指导牛津的学生,这是英国高校的行规。
东方学院既是为西方培养掌握东方文化人才的地方,也是国外研究东方历史文化的中心。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研究史料,而且也有很多研究成果。英租威海卫历史一直成为他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好多研究文章都首次在这里发表。帕梅拉?艾特威尔的《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开始就是在该校的当代中国学会举办的人类学和中国社会历史联合研讨会上发表。我们觅迹而来,就是为了寻找和搜集研究史料和研究成果的。
8月5日上午,我们到达东方学院图书馆时,图书管理员早已把我们所要查阅的东西放在那里。不过,她们所提供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我们还得进一步查询。
在管理人员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图书馆。这儿图书特别多,尤其是中国的图书特别多,有些书有很久以前出版的,有些则是新近出版的。在这里我们惊奇地看到,好多在国内我们没见到的新书在这里也已上了书架。这儿还保存着早期英国商界人士的档案资料。涉及威海卫的主要有:对威海卫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反映,威海卫商业市场的分析评论以及在威海卫开展的一系列商贸活动。这儿有关威海卫历史的研究资料也不少,主要是近些年来外国历史学者对英租威海卫历史的研究论文,仅我们在微机中查到的研究成果资料160多篇。从东方学院的情况看,英国对史料研究还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重视对别国历史的研究。很多国家的历史学者都在这里谈论新发现、表露新观点、展示新成果,相互交流,互相磋商。英租威海卫这段历史,对英国来讲固然重要,但对于中国来讲更加重要。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机构在研究这段历史,没有开过一个这样专题的历史研讨会,也没出现那么多的研究文章,更没出现大部著作。这里固然有历史资料匮乏的问题,但也有一个研究气氛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